在以色列与伊朗冲突进入第六天、战争全面升级之际,美国总统川普于6月18日进入白宫战情室,准备做出他任内最重大的决策之一——是否正式出兵支持以色列,介入这场可能引爆地区甚至全球战火的冲突。
在会晤五角大楼高级将领前,川普通过其社交平台真相社交发布了一则极具火药味的声明,公然威胁要“狙杀”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并称美军“完全掌握其藏身地点”,只是“目前不准备动手”。他还发出另一条帖文,强调德黑兰应无条件投降。
与此同时,四架可携带核弹与“钻地炸弹”的 B -52战略轰炸机已部署至印度洋迪戈加西亚美军基地。该基地是美军在亚太的重要战略枢纽,曾在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以色列如果要摧毁位于伊朗福尔多的铀浓缩工厂,必须使用一种重达14吨的巨型钻地炸弹GBU -57。由于这种炸弹体积超大,迄今为止只有美国的B2轰炸机可以携带它。
川普曾反复强调其外交政策的底线是:“伊朗绝不能拥有核武器。不想说得太具体,但这很简单—他们不能拥有核武。”而当前的军事部署,美军战略轰炸机已就位,航母编队接近战区,川普明确威胁伊朗最高领袖,副总统也首次表态为“可能动武”预热,显然已不仅仅是“防守协助以色列”,而是准备随时出手“斩首”或“摧毁”伊朗关键军事与核设施,彻底终结伊朗核项目,甚至可能涉及政权更替。
看来,伊朗霍梅尼政权,这个由美国白左肆意放纵成长的中东毒瘤,也许再由美国动手割去。
这就是历史的循环报应吧。
时间倒回上世纪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这位保守派大佬跟英国联手,扶持巴列维国王上台,伊朗迎来黄金时代:经济起飞,社会开放,女人能穿裙子不裹头巾,年轻人听着摇滚喝着可乐,德黑兰街头活脱脱一个中东版的“美国梦”。那会儿的伊朗,跟美国和以色列是铁杆盟友,日子过得比谁都滋润。
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到了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开始在伊朗爆发,宗教极端分子上街闹革命。游行、喊口号、砸玻璃,闹得乌烟瘴气。巴列维也不是软柿子,派警察镇压了一下,结果不小心打死了几个宗教学生。这下可好,太平洋对岸的白左们炸了锅,尤其是卡特,这位自诩“人权卫士”的总统,立马挥舞道德大棒,痛斥巴列维“暴政”。他还派大使去警告:再敢动武,制裁伺候!示威者一看,有卡特撑腰还怕啥?于是抗议从德黑兰烧到全国,巴列维的政权瞬间成了风中残烛。
关键时刻,卡特这位“圣母”再放大招:直接安排巴列维流亡海外,等于把伊朗打包送给了霍梅尼。当年伊朗150位将军联名求助,企图阻止霍梅尼夺权,但卡特却选择背叛盟友、助纣为虐,逼他们与极端宗教势力合作,结果导致巴列维政权覆灭,那些爱国将军日后全部被处决!霍梅尼从巴黎出发,以大英雄的形象降落德黑兰机场,万众欢呼。
巴列维临死前在回忆录里悔得眼泪哗哗,对埃及总统萨达特忏悔:“我信错了美国人,被卡特卖得底裤都没了。”
霍梅尼一上台,伊朗立马从“中东小美国”变身“神棍共和国”。这老兄不光把国家搞成政教合一的样板间,还四处点火,直接挑起了两伊战争。这场打了八年的破事,死伤超百万,数百万难民流落他乡,中东从此成了人间炼狱。霍梅尼还不嫌事大,扶植了真主党、胡塞武装、哈马斯、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愣是把中东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战火烧得没完没了。
霍梅尼死后,政权传给哈梅内伊,伊朗的“神棍”属性直接拉满,动不动喊着要“灭以色列”,跟谁都敢硬碰硬。而白左们呢?从卡特到克林顿、奥巴马、拜登,一个个对伊朗的政策跟养蛊似的。奥巴马的“伊朗核协议”更是骚操作,送钱送政策,生怕伊朗不够嚣张。而伊朗拿着白左的“善意”,核计划偷偷摸摸搞,导弹试射一个接一个,中东乱局愈演愈烈。
说白了,伊朗今天这副德行,固然是自己作死,但白左的愚蠢,尤其是卡特的“神助攻”,绝对功不可没。这帮人满嘴人权自由,却把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推向了宗教极端的深渊。卡特当年要是少点圣母心,多点脑子,伊朗至于变成今天这鬼样子?
卡特政府将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原则之一。巴列维国王政权存在秘密警察高压统治、政治迫害等严重人权问题。卡特上台后公开批评伊朗人权记录,要求国王改革,这削弱了巴列维政权合法性,也使美国支持其高级军官反击霍梅尼缺乏正当性,同时鼓舞了伊朗国内反对派。
越南战争后,美国对海外军事行动持谨慎态度。伊朗位于冷战前沿,美国担心革命后的权力真空被苏联填补,试图与霍梅尼政权对话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美国在中东的其他盟友对伊朗局势持观望态度,公开支持巴列维及高级军官可能引发阿拉伯国家不满,且卡特政府当时正推动埃以和谈,不愿因伊朗问题分散外交资源。
西方媒体曾将霍梅尼塑造为“反专制的自由斗士”,美国情报机构也低估其宗教极端性,误判其为“温和派”,认为他回国后可能接受权力分享。卡特政府部分官员主张与霍梅尼等反对派接触,以在政权更迭后保留美国影响力,而非一味支持即将崩溃的旧政权。美国甚至派遣北约总司令休泽将军赴德黑兰,说服伊朗军队效忠新政府,并要求巴列维辞职。
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主张支持巴列维武力镇压,认为“失去伊朗将危及美国战略利益”。国务卿万斯反对干预,主张与反对派谈判,避免美国卷入“非正义战争”。卡特在两者间摇摆,政策反复导致巴列维无法获得明确支持。
正是卡特政府的犹豫使巴列维失去镇压窗口期,霍梅尼得以在1979年返伊掌权,革命后伊朗确立反美路线,将美国定义为“大撒旦”,反美成为政权合法性支柱;美国失去中东关键盟友,两伊战争中被迫暗中支持伊拉克制衡伊朗,埋下长期对抗种子。
卡特政府因人权理念束缚、低估宗教势力、内部分裂及冷战顾虑,放弃支持巴列维镇压霍梅尼势力。这一决策反映了美国在道德外交与现实主义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伊朗政权更迭和美伊40年敌对,成为冷战后期最重大的战略失败之一。
不得不说,白左真是人类之癌,地球之灾。
好在,还有个川普力挽狂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