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从上个月中美贸易战拉开帷幕以后,我们国家也是非常硬气的一把。
美国自然也受到了多方抵制的影响,尤其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以及新能源等资源的管控,影响了美国地区的某一些企业。
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人托我国的后腿?
一、稀土的"明路"被堵,"暗路"却越走越宽
在加征关税和禁令发布生效之前,就有诸多美国企业“囤”了稀土!
因为美国有80%的稀土依赖于中国的供应,我国是全球的稀土生产大国。
有人就利用政策生效的时间差,囤货,根据数据显示,加征政策生效前夕,大量稀土被美企购买!
这看上去并不会影响短期的生产经营,因为如果需求就是那么多的话,早消费跟晚消费似乎一样,但是我国也限制同一时间大批出口资源,限量有限时的情况下。
很多没有囤到货的企业,似乎也没有受到影响,那就是有人偷偷的给美国送了稀土!
2025年4月,中国正式对7种关键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要求每批货必须单独申请许可证。
这一招本来是卡美国脖子的,因为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极度依赖中国稀土。
可没想到,管制令一出,稀土的"走私路线"反而更热闹了。
二、如何暗度陈仓?
1. 绕道东南亚:换身"马甲"再出口
中国稀土不能直接卖美国,但可以先运到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简单加工一下,换个包装,贴上"东盟制造"的标签,就能光明正大进美国了。
这样一来,不仅避开了中国的出口管制,还躲掉了美国的高关税。
2. 蚂蚁搬家:化整为零躲监管
有些公司更聪明,把大批稀土拆成小包裹,每单不超过800美元(美国免税额度),通过快递发往美国。海关很难一个个查,结果就是成千上万个小包裹悄悄流入美国市场。
3. 金融游戏:华尔街的"稀土搬运术"
美国大公司不想直接跟中国买稀土,怕被制裁,于是华尔街投行(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想了个办法:
先借钱给澳大利亚、非洲的稀土矿,让他们扩大生产;
再签长期合同,包销这些矿的稀土,表面上跟中国没关系,实际上还是中国技术支持的加工链。
这样一来,美国企业既能拿到稀土,又能对外宣称"不依赖中国",可谓一举两得。
三、谁在背后操控?三大获利集团浮出水面
国际中间商:一些跨国贸易公司,比如瑞士的嘉能可(Glencore)、新加坡的托克集团(Trafigura),专门做稀土的转手生意。
它们在中国低价收购稀土,运到东南亚换个标签,再高价卖给美国,中间利润翻倍。
美国军工复合体:美国嘴上说要"减少对华依赖",可洛克希德·马丁(造F-35战斗机的)、特斯拉(电动汽车)这些企业,根本离不开中国稀土。
于是它们通过第三方公司间接采购,甚至用加密货币(比如USDT)付款,逃避监管。
美国的投资银行和大基金:一边炒作"中国稀土威胁论",一边悄悄投资海外稀土矿,再通过期货市场操控价格。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甚至推出了稀土期货,让美国资本能合法囤货,进一步推高价格。
四、管得住吗?
我国当然知道这些"暗流",也在加强监管:
2025年6月,中国海关在深圳查获一批伪装成"氧化铁"的稀土,价值5000万元,原本要运往马来西亚"洗白"。
央行也开始监控USDT等稳定币的流动,防止稀土走私用加密货币结算。
扶持国内稀土深加工,减少出口原矿,多做高端产品,让美国想买也得按中国的规矩来。
但这场博弈远未结束,因为美国的需求太大,而稀土的供应链又太复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灰色交易",甚至引发国际稀土市场的价格战。
结语:
稀土之争,表面上是贸易问题,背后却是中美科技霸权的较量。
美国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短期内根本做不到,所以只能靠"暗渡陈仓"维持供应。而中国也在一步步收紧管制,逼美国回到谈判桌。
这场"猫鼠游戏"谁输谁赢?
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高科技战争继续,稀土就永远是战略武器,而围绕它的暗战,只会越来越激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