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率部队撤离朝鲜回国。1959年3月,丁盛接到命令,让他指挥部队入藏执行平叛作战任务。到1961年12月,丁盛率队回到四川。
在四川,丁盛接到上级的任务,搞生产。由于四川生产和北方不一样,地少,需要开荒。那时候,部队官兵满脑子想的都是,完成任务,搞个几百万斤粮食。
当时,四川只有130师执行生产任务。其他两个师134师、135师还都在唐山打靶。谁都不敢相信,和印度打仗会让五十四军去?有人事前还调侃:“我们才从西藏回来,现在才几个月,又让我们去?”结果,总参谋部的命令下来了,就是要五十四军参加中印边境作战。因为任务急,丁盛赶紧电令其他两个师火速赶回四川。
由于太过仓促,全军出动一万多人,丁盛担心两点,一是开小差,二是翻车。虽然困难重重,但部队保卫祖国、杀敌立功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部队的情绪很高涨,没有开小差的,走得非常顺利。当然也有个别的。
有个排长在雅安找了个对象,没有经过组织的批准就同居了。这个对象不想让排长去,排长不肯去。但军令不能违,他又提出牺牲了要组织答应他9个条件。丁盛很生气,直接表示,此人不能当干部,到后面背炮弹去。
而对于西藏的道路,五十四军的官兵是非常熟悉的。每当行驶到一段险要地段,司机都紧张得不得了。因为翻一辆车,就是1个排呢!
不久,丁盛率部队来到了西藏察隅,这里紧邻缅甸、印度。紧接着,我军在克节朗地区俘虏了印军的一个少校营长,据其供述,说印军的战术指挥部,就是在察隅的瓦弄。
攻打瓦弄时,丁盛发现印军做工事不行,马马虎虎。印军的战士只能在指挥下打仗,没有指示就变成了“瓮中之鳖”。本来他们建造的地堡有多个,但打起仗来,谁都不会支援谁,也没有想着逃跑。他们的这种机械执行命令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仗打完后,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中国打印度)就像小刀切黄油一样”;西德《世界报》:“简直像风卷残菜那样击败印军”;法国报纸评论说:“中国军队和印度军队打,只是教训它而已。”西方的舆论在当时大致都是这样的。
丁盛打完仗开始去沈阳、广州作报告。期间,他非常谦虚,把自己的部队姿态放的很低。他说:“我们五十四军在解放军中是三等部队,战斗力比别的部队差。如果叫沈阳、广州部队,或者其他军区的野战军去打更容易。”
与印军打仗,他们的俘虏起初是很恐惧的。以为被中国人抓到,肯定要被枪毙。当时,印军溃逃,四处躲藏。丁盛下令搜山逮捕的过程中,印军寻死的、跳崖的都有,原因就是害怕。因为双方语言不同,沟通只能用手势比划。
印军躲在山洞的军人,被捕后,第一时间拍拍肚子,表示自己饿了。搜山的部队吃的虽然不多,但还是分出糍粑面给俘虏们。丁盛对印军俘虏的最大印象——穷。
解放军和很多部队都打过仗,从未见过像印军那样穷的。解放军非但没有缴获什么物资,还要搭上各种生活用品,包括“棉衣、毛巾、肥皂”等等。考虑到印军士兵吃两种饭,一个是大米,一个是油饼。丁盛表示,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当俘虏被聚集起来以后,就有专门懂印军语言的干部给他们讲课。几天相处下来,一些印军军人也开始吐露心声。有个印军少校讲,他有两点没有预料到,第一,他们的部队竟这么快就被解放军消灭;第二,解放军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
有的俘虏从之前的惊恐,现在变得笑嘻嘻的。甚至还表示:“战争以前我恨死你们中国人了,但现在不恨了,而且我愿意一辈子当中国人的俘虏。”丁盛后来和俘虏沟通时了解,在印度,当兵是一种职业。因为普通人没有地种,也没有工作。丁盛开玩笑地问:“要是你们被放回去,还是当兵打我们,该怎么办?”印军表示:“我们插白旗。”
也许是部队炊事班做的伙食太好了,俘虏们都夸:“你们的油饼烙得太好吃了!”
被俘虏的人,被丁盛的部队放回去3000多人,光是校官就好几十个。这些俘虏对解放军印象很好,没有在媒体上污蔑解放军。对于几千个俘虏,印度的尼赫鲁很为难,放也不能,用也不能,最后只能关押。
丁盛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只不过他后来犯了事,被开除了党籍,死后只能用“丁盛老人”的称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