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人民网评深夜发文,强调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是违规。这也是首次官媒围绕到底应该怎么整治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是违规发声。
认真拜读以后,觉得里面有段话说得很对,集中整治违规吃喝是为防住腐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而不是防住人间烟火;从来只有“禁止违规吃喝”,没有所谓“禁止正常吃喝”。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整治措施,都是为了刹住违规吃喝歪风,让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和民生福祉更大地改善。
文章指出,在执行链条中,个别地方“层层加码”,把“禁止违规吃喝”简单等同于“禁止吃喝”。这种行为也是懒政,是形式主义的变种,让商家失了生意,也让民生烟火黯淡。
其实,现在很多餐馆都在抱怨,平时人满为患,包厢都需要提前预定,到现在一天都接不了几单生意。还有不少网友反映,现在晚上回家,肉眼可及路过的烧烤摊的生意直线下降,正值天热吃小龙虾的季节现在生意冷清了许多。
还有的爆料,有些地方的酒店和餐馆已经开始通过路边摆摊卖盒饭来自救,可见一刀切的做法何其荒谬。
文章还着重针对当前整治违规吃喝一刀切的乱象提出了批评。本该精准的“手术刀”,在一些地方成了“乱挥的大锤”:凡聚餐就审查、凡宴请就干预,“一碗面、大罚款”,自己掏钱请两三好友聚一聚也不行,普通党员干部吃饭战战兢兢。
这些“层层加码”,看似“积极作为”,实则是懒政思维下对政策的误读、对民生的漠视,用简单粗暴代替精准治理,拿形式主义掩盖能力短板。
其实,禁酒令不是禁餐令,禁公款吃喝和利益吃请不是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私人聚餐。
说句不中听的话,基层很多工作人员平时连接触到吃喝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违规吃喝,顶多晚上加完班或者值完勤后和身边的同事朋友一起吃个烧烤,喝点小酒解解乏,这应该说,只要把握好分寸,不耽误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矛盾始终是对立统一的。要纪律也要自由,要严肃更要活泼。但有些地方,却连基层普通干部这最基本的吃喝需求都不让了,那谁还敢晚上出去吃、出去消费,只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最后,只剩下疫情过后嗷嗷待哺的餐馆、酒店叫苦不迭和刚有点起色的夜间经济再次沉寂。
希望有些地方能够及时回到国家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的初衷上来,绝不能简单的把公务人员违规吃喝和正常聚餐划等号、一刀切,抑或是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搞变相加码,这样不仅寒了基层的心,束缚了基层的手脚,也不利于促进餐饮等行业的复苏和振兴消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