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梁秀杰 编辑 | 张晓兰 责编 | 韩玮烨
王健林“留权弃产”的决断,将万达推向了更为残酷的商业地产竞技场。
2023年至今,万达已累计出售超80座万达广场。最新一笔交易更是以500亿元一次性抛售48座万达广场。但王健林留了关键后手——所有交易均保留运营权。这不仅是“断臂求生”的债务化解手段,更是一场商业模式的豪赌:当万达不再依赖资产所有权,它的运营能力能否支撑起未来?
睿和智库分析认为,在债务压力与持续经营之间,万达此举无疑是教科书级的折中方案——通过资产变现解燃眉之急,又凭借运营权保留长期饭票。
这种“割肉不割喉”的策略,短期内确实为万达赢得了喘息空间。且能在当下市场环境下成功套现,本身也是对万达资产质量的背书。
不卖资产违约
卖了资产失根基
但其轻资产转型看似是条生路,实则暗藏分野。万达的未来将取决于两个泾渭分明的演化路径。
要么向上突破:若能锻造出超越同行的运营能力,万达或能蜕变为中国版“西蒙地产”,以纯商业管理公司的身份重获资本市场青睐;要么向下沉沦:若运营效能持续疲软,这些辛苦保留的运营权终将沦为无本之木,最终难逃资本收割或竞争对手吞并的命运。
王健林曾说过:“万达的敌人不是电商,而是我们自己。”如今,这句话正成为现实。万达的未来,不再取决于有多少座广场,而是运营价值的真实成色。
万达的轻资产战略始于2015年,王健林提出“去房地产化”,试图通过输出品牌与管理能力,而非持有重资产,实现更高效的资本回报。然而,如今的资产出售已偏离初衷,更多是债务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从短期来看,万达的资产出售确实带来了明显的债务压力缓解效果。
根据数据披露,截至2025年3月,万达商管背负有息负债达1412亿元,其中2025年到期债务约400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16亿元,流动性缺口巨大。更棘手的是,融创、苏宁分别追讨95亿、50亿元回购款,导致万达股权冻结金额超过157亿元。此次出售48座万达广场,大约能缓解40%的短期债务问题。这一举措帮助万达避免了像恒大、融创等房企那样,因债务违约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有效维持了企业的信用状况。
然而,这种资产抛售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被出售的万达广场并非边缘资产。此次出售的万达广场,既包括成都、厦门、武汉、杭州、南京等核心二线城市核心地段项目,也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优质资产,覆盖了全国39个城市。
这些核心资产的流失直接影响了万达商管的租金收益。数据显示,2024年万达的租金收入已经下降了12%。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剜肉补疮”式的抛售,虽能短期缓解债务压力,却可能削弱长期运营能力。未来轻资产模式的“管理费+租金分成”收入可能会进一步缩水,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现金流。
48座万达广场并购公告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轻资产模式
遭遇“反噬”
万达的轻资产战略原本定位于“品牌输出+管理运营”模式,但如今被迫出售核心资产后,其模式将面临三大关键挑战。
首先,万达的品牌价值高度依赖其资产控制权。过去,万达的品牌溢价建立在“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的强管控基础上。但随着自持广场数量锐减,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管理团队流失、运营标准松动、品质管控失守,品牌价值正遭遇“空心化”危机。2024年万达商管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2%,已释放警示信号。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接盘方(如险资、资本玩家、互联网巨头)更关注短期收益而非长期运营,万达的品牌影响力可能会进一步削弱。
其次,轻资产模式需要更强的运营能力,万达能否跟上。目前,华润、龙湖等竞争对手已经在轻资产领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运营体系。反观万达,虽然在深圳龙岗、北京五棵松、东坝等试点第四代“生活中心”,试图用沉浸式互动体验突围,但这些创新项目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其成功与否仍需时间验证。如果万达无法在精细化运营、数字化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很可能会在竞争中掉队。
第三,资本市场的信心问题。48座万达广场打包出售的估值令人心惊,单座估值仅约10.4亿元,较2023年一线城市万达广场30亿元的估值缩水65%。
值得注意的是,接盘方清一色是“老熟人”:腾讯、京东2018年起便开始参与万达商管重组,阳光人寿已接手多座万达广场,而太盟投资更是二度充当“白衣骑士”。这种“朋友圈”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万达在公开市场的融资能力几近枯竭。
有分析师警告:“当租金分成难以满足资本胃口时,万达轻资产的故事可能彻底讲不下去。”
中国商业地产的
集体焦虑
尤其是与华润、龙湖等竞争对手相比之后,万达当前的处境显的尤为艰难。
华润凭借央企背景,资金状况稳定,在轻资产扩张方面进展顺利,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品牌护城河。龙湖则以突出的运营能力见长,不仅租金回报率高,而且保持着健康的债务结构,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相比之下,万达不仅债务压力巨大,资产抛售速度过快,如果不能迅速提升运营效率,很可能会彻底失去其在商业地产中的领先地位。
同时万达的困境也折射出中国商业地产的集体焦虑:
一、从“地段为王”到“运营为王”,盈利逻辑彻底颠覆。传统靠地段增值的盈利模式已失效,运营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但运营能力的培育需长期投入,与资本渴望短期回报之间的矛盾,正是万达轻资产战略最大的痛点。
万达亟需证明自己的运营价值,如果无法跟上华润、龙湖的步伐,其品牌溢价将持续缩水,甚至可能从“行业标杆”沦为二线运营商,最终面临被收购整合的命运。
二、“资本+科技+运营”的新路径,能否破局。险资(阳光人寿)与互联网巨头(如腾讯、京东)的入场,或许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险资提供长期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科技巨头赋能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专业运营商专注精细化运营,确保品牌价值。
但三者如何协同?谁来主导?身处其中的万达能否抓住这一模式转型的窗口期?答案仍有待观察。
万达的案例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轻资产转型并非简单的“卖资产”,而是需要在资本结构、运营能力与品牌价值间找到动态平衡。未来商业地产的资产管理逻辑或将彻底重构:资产持有者、运营方与技术赋能者可能进一步分化,形成新的产业分工。
眼下最关键的悬念是:万达能否在卖资产的同时守住运营核心?这将决定其轻资产战略是涅槃重生,还是饮鸩止渴。
结语
王健林“留权弃产”的决断,将万达推向了更为残酷的商业地产竞技场。这里不再比拼资产规模,而是直接检验运营能力的真功夫。
“当万达广场不再姓'王',万达必须证明自己依然是商业运营领域最顶尖的'职业经理人'。”这场转型已无退路——要么成就中国商业管理第一品牌,要么沦为资本棋局中的过客。未来3-5年,万达的每一天都将是运营能力的现场考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