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着复杂的因素,尤其是在之前涉及印巴冲突时,印度一度将矛头指向中国。然而,在6月11日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中国对印度表达了感谢,这似乎标志着两国关系出现了某种转变。
与此同时,印度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宣布停止与台湾持续了十多年的合作项目。这是怎么回事呢?印度到底想做什么?
人道救援撬动外交坚冰
一艘新加坡籍货轮于6月7日从斯里兰卡科伦坡出发,按计划将在三天后抵达印度孟买港。然而,就在6月9日中午12点30分左右,当船航行到印度喀拉拉邦阿日卡尔西南约80公里海域时,船体中部突然发生剧烈爆炸。
巨大的冲击力瞬间撕裂了部分舱室,火球冲天而起,浓烟滚滚,形成了高达十米的火墙,将整艘货轮变成了一座漂浮的炼狱。船上共有22名船员,其中14人持有中国护照,包括8名大陆船员和6名台湾省籍船员,情况十分危急。
在接到警报后,印度海军和孟买海岸警卫队迅速作出反应。多艘救援舰艇顶着高温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二次爆炸风险,强行靠近已被火焰吞噬的货轮。救援人员用高压水枪压制火势,并冒着生命危险登船搜寻被困船员。
经过数小时的紧张营救,18名船员被成功救起并转移到安全地带,但仍有4名船员下落不明。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在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即6月10日,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声明。
声明措辞清晰有力,高度赞赏并衷心感谢印度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快速反应和专业救援,同时表达了对进一步救援行动取得成功的期待以及对受伤船员早日康复的祝愿。
这份声明的意义远超单纯的人道主义致谢,它核心传递的信息直接指向“一个中国”原则。无论船员来自大陆还是台湾,中国政府都是其唯一合法代表,有责任也有权力代表所有中国公民发声。这种在危难时刻的明确表态,是对国际社会的一次无声却有力的原则重申。
此次救援和致谢的时机非常微妙。就在不到三周前的5月21日,一个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印度邦级政府代表团刚刚高调访问台湾。
代表团成员来自印度经济较为发达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德拉邦、特伦甘纳邦和卡纳塔克邦,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在台北举办的“台湾-印度投资策略伙伴论坛”。
论坛上,印度各邦代表积极推介本邦在电子制造、电动汽车、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台湾企业代表的高度关注。
印度台北协会为此发布了详细的新闻稿进行宣传,这一举动无疑严重触碰了中国政府反复划定的红线,即建交国必须严格遵循一个中国原则,不得与台湾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
中方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就此发表严正声明,短短十余天后,印度方面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竟然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从高调接触到迅速切割,转变之快令人瞩目。海上的人道救援火光,仿佛瞬间照亮并融化了外交坚冰的一角。
印度急转弯
人道救援的掌声还未完全平息,印度紧接着又采取了一个更具实质性的外交动作,直接触动了台湾当局的敏感神经。
据印度主流媒体透露,就在中方公开致谢不久,印度外交部通过非正式渠道通知了台当局驻印机构,决定立即终止一项已持续十多年的重要安排,将印度外交官及政府雇员的中文语言培训项目,整体从台湾地区迁移至中国大陆。
这个低调运行多年的项目,印方的终止决定显得异常果断。消息人士指出,印方不仅明确要求终止现有的在台培训协议,还指令尽快将项目整体迁移至中国大陆,具体可能与中国大陆顶尖的语言大学或官方培训机构展开合作。
印方甚至要求台方合作机构立刻停止接收新的印度培训学员,并为已在培训的学员安排提前结束或转学的方案。
这种近乎“连夜搬家”的操作,让台当局相关机构猝不及防,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决策绝非孤立事件,其背景是印巴空战后中印关系的急剧冷却以及货轮救援后的微妙回暖。
空战之后,印度国内部分势力对华敌意上升,无端指责中国介入印巴冲突。不过,货轮救援事件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缓冲与转圜机会。
稀土卡脖子
印度这次转向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发展的痛点——稀土。6月2日,印度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旗舰电动汽车政策”,目标是将印度打造成全球电动车制造中心。
政策的核心是吸引外资建厂,但设置了严格的本地化目标,三年内达到25%,五年内必须达到50%。未达标者将面临高额罚款。
然而现实并不如预期,像特斯拉这样的巨头兴趣缺缺,仅考虑在印度销售汽车而非制造。印度重工业部长库马拉·斯瓦米也不得不承认,全球车企对在印度生产缺乏兴趣。
更糟糕的是,今年4月,中国对7种关键稀土元素及相关磁铁实施出口管制。
这一举措对印度制造业造成了精准打击。尽管印度拥有全球第五的稀土储量大约690万吨,但由于开采和加工能力薄弱,严重依赖中国进口。
根据《印度时报》和《金融快报》的报道,稀土磁铁短缺已经威胁到印度电动汽车的生产。巴贾杰汽车公司警告说7月的生产可能会中断;马鲁蒂铃木的部分车型也面临停产风险。
德勤印度的拉贾特·马哈詹直言,这些被管制的磁铁性能独特,目前尚无成熟的替代品。印度车企只能寄希望于政府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为此,印度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1月批准1630亿卢比发展关键矿产,3月向私营部门开放稀土勘探许可,并尝试与越南、印尼、日本等国家洽谈供应。
然而,印进出口银行报告指出,其有限的炼油和加工能力是最大的瓶颈。当6月12日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在新德里与中国副外长孙卫东会晤时,稀土供应问题成为了双方深入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外交部网站的消息显示,双方同意就关键矿产供应保持对话。孙卫东更强调,双方应坚持领导人共识,增进互信,推动中印关系健康发展。
一场惊险的海上救援,意外成为了中印关系破冰的契机。中方基于人道与原则的感谢,与印度紧随其后终止涉台合作项目的果断站边,看似戏剧性的转折,实际上有着清晰的现实逻辑。
印度在电动汽车雄心遭遇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困境后,深刻认识到在台海问题上挑战一中原则得不偿失。
国家利益永远是国际关系中最硬的通货,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源于对利弊最务实的权衡。印方这一转向,与其说是道义站队,不如说是对区域力量格局与自身发展需求的清醒认知。在这个相互依存又充满博弈的世界里,每一次关键抉择,都充满了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考量。
主要信源
中国稀土影响零件本地化,印度被迫放宽条件——观察者网2025-06-16印度海域船只爆炸 有中国船员获救另有2人失踪——新华社新媒体2025-06-11印度地方政府代表团窜访台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