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刚上任总参没多久的杨得志将军前往各地视察。
为了在这位新领导面前露露脸,方便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各军区司令基本上都会亲自向他汇报工作。
然而,沈阳军区却是个例外。
在杨将军抵达之前,司令员李德生专门嘱咐秘书说,这次由副司令谢振华向新首长进行汇报。
但秘书却有些犹豫,还想再劝劝他,结果却被他训斥了一顿:你懂啥,就让谢副司令去!
那么李将军究竟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与首长直接进行交流难道不是更好吗?
新的岗位
1977年的一天,在家休养多年的谢振华将军终于等到了新的任命——沈阳军区副司令。
彼时罗瑞卿将军刚上任军委秘书长没多久。恰逢老干部们纷纷退休,军中正是用人之际,他决定提拔一批老资格但相较年轻力强的干部上来。
就在这时,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将军向他推荐了谢振华。
此人是个老红军,在战斗年代经历过许多重大军事行动,建国后还担任了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军区司令等重要职位。
不过因为身体原因,近几年谢将军一直在家中休养。
后来身体好些了,他便再三向中央申请工作。只是当时一直没有合适的岗位,这件事便一直拖了下来。
最后还是经过杨勇提醒,罗瑞卿才得知对方曾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很擅长处理军队的事情。
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埋没呢?罗瑞卿与众人商量后,当即决定将他调到沈阳军区,给李德生当副手。
但实话说,这样的职位对他来说有些屈才了。这些年,与他资历差不多的老将们都陆陆续续担任军区一把手了,只有他还是副职。
罗将军怕他心里有情绪,还专门找他谈了一次话,解释了一番。
罗将军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次虽然只是个副司令,但他的责任却很重大。
此时中苏关系紧张,北方的各大军区依旧担负着守卫边境安全的重任。尤其是沈阳,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亚于北京军区。
中央将他调到沈阳就是如虎添翼,领导们也就能多一份放心。
听了他的话,谢振华连忙表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国家还需要自己,无论什么职位,他都坚决服从。罗将军听了他的话后也欣慰地笑了。
就这样,带着中央寄予的厚望,他走上了新的岗位。
很快,消息便传到了沈阳军区。
意外的消息
司令员李德生得知此事后顿时变得严肃起来,他怎么也没想到中央会派这人来给自己当副手。
随后他便忽然吩咐秘书,代他转告谢副司令,不必急着上任,等年后再过来。
看到司令员是这个反应,大家都有些惊讶,难道他对新首长有什么“意见”?
李德生见众人误会了,连忙解释说,自己对谢副司令没有任何意见,只是太激动了。
让谢副司令年后再来,只是为了让他能陪家人过个元旦,军区也好趁这个机会准备一下。
随后他想了想,还是决定自己亲自打电话告知对方。
谢振华也没想到上级会如此关照自己,心中既惊讶又感动。
就这样,谢将军在家中过了一个团圆年后才来到沈阳,并受到了整个军区的盛大欢迎。
后来,在工作过程中,李将军也一直对他礼遇有加。
他不仅经常在百忙之中抽时间陪对方视察各个基层部队、熟悉军区情况,一旦有重大决策,他也一定会交给对方过目,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
在李将军的带领下,军区上下也很快熟悉了新领导,并对他尊重有加。
或许也会有人疑惑,一个大军区司令,为何会对自己的副手这样敬重呢?
毕竟两人的资历差不多,他们同一年生,也是同一年参军,后来还都被授予了开国少将。这样看来,两人在军中的地位也不相上下。
但实际上,谢将军的从军经验还是比李将军深厚太多了。在李将军心中,对方就是自己的老前辈。
各有所长
谢将军是江西崇义人,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中。1930年,父亲在敌人的手上牺牲后,谢将军便继承了他的遗志,加入了红军,来到中央苏区工作。
由于学习能力强,思想觉悟高,他先后被上级送到了干部训练班、红军大学进修。
在毛主席、朱老总的亲自授课下,他的政工和军事才能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此后,他陆续担任了红三军团的青年干事、新兵营教导员。到了1934年,他更是直接被提拔为了红五师十四团政委。
要知道,此时的他还不满十八岁,是最年轻的团政委。在这期间,与他担任同一职位的,都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开国上将,像是杨勇、张爱萍等人。
长征开始后,他临危受命,率部在湘江阻击数倍敌军,掩护大部队转移。
经过一番浴血奋战后,在血的代价下,他成功为主力杀出一条血路,完成了战斗任务。
之后,在经历了攻占娄山关、重夺遵义城等一次次恶战后,他的军事能力尽显,并逐渐获得了中央的器重。
抗战开始后,他便被调到八路军总部,再次担任了团政委。
相较于谢将军的经历,李德生将军的经历就不太出众了。
他是河南新县人,也是在1930年参加的红军。之后,他便在徐向前元帅的领导下作战,陆续参与了创建鄂豫皖、转战川陕等重大战役。
不过他的职位升迁得很慢,到抗日开始时,他还只是个传令兵班长。
原本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将士们的职位都要下调一级,他也险些重新做回战士。
所幸,陈锡联慧眼识珠,将他提拔为了通讯排排长,他才没有被埋没。
之后,他便奋起直追,一路转战,在百团大战、夜袭阳明堡的战斗中大放异彩,立下赫赫战功,而他的职位也开始慢慢升高。
到了解放初期,他已经是中野七旅的一名团长了,后来还曾担任过六纵十七旅旅长。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谢将军在抗日时期的职位可以更高,只是在新四军重建时,他又被临时调过去,重新做了团政委。
这就相当于整个抗日期间,他的职位没有变化,这也是他最后没有被授予中将的原因。
到了解放时期,他的晋升速度恢复正常,在1949年,他已经担任三野30军军长,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军长之一,此后又指挥了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
而李将军呢,他在1949年仅是12军35师师长,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才被提拔到军长的职位。
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的职务都不相上下。
直到后来,他成功完成了几次大任务,受到了毛主席的直接提拔,职位才迅速提升,使得他后来者居上。
不过,李将军一直保持着谦虚务实的态度,对老将军们也一直尊敬有加,他对谢将军如此礼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1981年,刚刚上任总参的杨将军要来东北视察。
一般来说,为了更好的熟悉新领导,都应该由军区司令直接汇报工作。
李德生将军也确实认真地准备了一番,像是基层部队的训练情况、军区的建设情况,他都细心地整理成了报告。
结果,等准备工作做完后,他又嘱咐秘书将报告交给谢副司令,让他去汇报。
但秘书却认为这样有些不好,再三劝说他亲自汇报。
但李将军的态度却非常坚决。
在训斥了秘书一顿后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谢副司令经验多,又刚开始回来工作,应该受到重视。
这次让他亲自向总参汇报,就是为了给他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秘书听后恍然大悟,连忙按照吩咐去办了。
当谢将军得知司令员对自己的苦心后,也十分感动。
杨得志将军过来的那天,他便亲自接待并详细地进行了工作汇报,最后还获得了对方的高度赞扬。
此后,李、谢两位将军便一直默契配合,努力协作。在他们的领导下,军区的发展也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