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村拌饭这两年火得有点离谱。从东北小城开到一线商圈,11 年开出 1863 家店,2024 年单年就新增 837 家,连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的白领都在排队吃。
但走进后厨你会发现,店员忙着从冷链箱里拆预制菜包 —— 速冻葱花、调味香菇、酱料包往石锅里一倒,拌一拌就上桌。
明明预制菜争议不断,为啥它越骂越火?今天咱就聊聊这碗拌饭背后的生意经。
“安格斯肥牛拌饭 + 免费海带汤,28 元吃饱,打工人的午餐救星。”在社交平台,米村被调侃为 “穷鬼套餐天花板”。
这事儿其实跟消费趋势挂钩。疫情后商场租金降价,米村趁机拿下黄金铺位,北京华贸、上海合生汇这些高端商圈都有它的身影。
当隔壁西餐店卖 88 元牛排套餐时,米村用 30 元的肥牛拌饭 + 免费续汤,精准戳中白领 “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的需求。
最绝的是 “穷鬼吃法”:3 元米饭无限续,搭配免费辣白菜和海带汤,有网友晒出 “5 元吃饱” 的账单 —— 这哪是吃饭,分明是打工人对餐饮溢价的无声反抗:物价涨了工资没涨,20 多块钱能吃撑,谁还在乎是不是预制菜?
更有意思的是,米村把 “预制菜” 这事儿摆到明面上:门店直接贴出进货单,速冻葱花、调味香菇一目了然。
别的店藏着掖着,它偏要 “坦白从宽”,反而让消费者觉得 “实在”。
2018 年,米村创始人周强跟海底捞学了师徒制、赛马制,回头就搞出“合伙制 + 师徒制 + 赛马制”的组合拳:店长能投资门店占股 85%,老店长带新店长能分红,每月评 A/B/C 店搞末位淘汰。
这套机制让米村 2024 年狂开 837 家店,员工从 1 万涨到 2 万。但去年出了件事:27 个店长集体刷好评 —— 周强一看不对劲,今年 4 月干脆取消考核,改成 “爱与信任” 管理,在千店品牌里算是 “第一个吃螃蟹的”。
早期米村菜单乱得很,寿司、酸菜鱼啥都有,后来一刀砍到 20 款以内,主打 “延边石锅拌饭”。
更绝的是把朝鲜族拌饭技艺搞成 “非遗”,还让央视推荐了两次,硬生生在韩餐红海里杀出一条路。安格斯肥牛拌饭、明太子鱼拌饭这些爆款,看着像韩餐,吃起来更贴合咱中国胃。
明星魏大勋来吃饭,米村立马推 “微醺四件套” 套餐;小红书出现 “3 元穷鬼吃法”,它顺势发起 “DIY 神仙吃法” 挑战。
门店装修更有意思,满墙都是 “央视推荐”“非遗工艺” 的标语,吃一顿 20 多块钱的饭,感觉像逛了趟美食博物馆。
有网友调侃:“服务员倒预制菜的手速,比我老板画饼还快,但架不住人家态度好啊!”
米村的爆火,撕开了中式快餐的一个真相:在性价比和标准化面前,预制菜不是问题,而是刚需。但麻烦也来了:
南下扩张,口味能征服南方吗?
现在米村主要在北方猛开,2023 年才进上海。可南方人对咸鲜口接受度有多高?有上海食客吐槽:“拌饭太油,还是喜欢本帮面。” 能不能拿下南方市场,决定了它能不能冲进 “万店俱乐部”。
取消考核后,品控咋保证?
周强现在亲自带店,每周跟店长开会,但 1800 多家店全靠 “情怀管理”,能行吗?业内人都捏把汗:“没了考核,食品安全谁盯着?店员摸鱼咋办?” 这事儿就像在钢丝上跳舞,走好了是创新,走不好就是翻车。
预制菜红利期,还能吃多久?
预制菜都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了,以后老乡鸡、乡村基这些大佬肯定也来卷性价比。到时候米村的差异化在哪?总不能一直靠 “穷鬼套餐” 打天下吧?
米村能爆火,说白了就是算准了三笔账:打工人的 “经济账”(30 元吃饱就是香)、加盟商的 “利益账”(合伙制让店长变老板)、行业的 “趋势账”(预制菜是标准化必经之路)。
但餐饮这行,最终还是 “人心生意”。当周强在年会上哭着取消考核时,他或许明白了:千店容易,留住人心难。
未来的米村,是继续靠预制菜狂奔,还是用 “爱与信任” 走出新路子?答案可能藏在每个食客的复购率里。
毕竟,愿意为一碗预制拌饭排队的人,图的从来不是多高端,而是花小钱吃舒服的实在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