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箭-16反坦克多用途导弹的作战效能依赖于多项中国独有的尖端技术,此类技术被列为“非优先出口”范畴:一辆发射车可同时引导4枚导弹攻击不同目标(坦克/工事/直升机),其火控算法和数据链整合能力涉及陆军合成旅作战体系的核心机密;导弹采用“红外成像+激光半主动+被动雷达”多模导引头,抗电子干扰能力远超外贸版蓝箭系列(如BA-21仅用红外成像)。他可与解放军新一代装甲指挥车(如VN-22轮式战车)深度集成,实现战场信息实时共享,此类体系化技术禁止外泄;
例如,自用版红旗-9B防空系统的垂发系统和反导算法,与外贸FD-2000存在代差。
此外,他优先保障解放军换装需求:红箭-16是解放军“合成营改革”的核心装备(每个合成营配属1个反坦克导弹连),2023年起才批量列装东部/西部战区部队,产能需优先满足国内换装;在台海、中印边境等热点区域,解放军急需替换老式红箭-9/10,形成对潜在对手(如M1A2坦克、阿帕奇直升机)的非对称优势;
同时也避免技术外溢与竞争,中国军贸严格执行“自用与外贸技术隔离” 政策:
- 自用型:红箭(HJ) 序列(如HJ-10/12/16)
- 外贸型:蓝箭(BA) 或GP序列(如HJ-12外贸版称BA-21,HJ-10外贸版称 BA-9)
而红箭-16从未赋予外贸编号,表明其暂不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也出于保护现有外贸市场目的:现役外贸导弹BA-21(HJ-12出口版)已销往巴基斯坦、埃及等10余国,若推出更先进的HJ-16外贸版将冲击BA-21的市场份额。况且,客户国更倾向采购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的装备(如BA-21单价约12万美元),HJ-16的复杂系统将大幅提高成本和维护难度;
红箭-16的多目标打击能力可能改变区域冲突形态,若出口至中东、东欧等敏感地区,恐引发大国军备竞赛。中国也要遵守国际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反坦克导弹射程超8公里(红箭-16对坦克射程10公里,防空模式18公里),受MTCR条款限制,需谨慎审批出口。
如此看来,红箭-16何时才能放开出口限制呢?首先就要开发外贸专用版,编号或定为BA-25或GP-16,削减多目标交战能力,简化制导模块(仅保留红外成像);待解放军全面换装完成(约2028年后),且下一代红箭-XX巡飞弹列装后,才可能释放HJ-16的简化技术。
未来3-5年,红箭-16是解放军陆军打赢高端战争的“杀手锏”装备,其技术优势需严格控制在自用体系内,短期内无出口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