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持续对以色列发起的导弹攻势,其实际打击力度与其强硬宣言之间存在显著落差,行动上表现出越来越软的迹象。
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明确表示,德黑兰准备就放弃和发展核武器达成协议,并补充说只要以色列停止在该地区的“侵略行为”,伊朗就将停止对以色列的任何袭击。
这种姿态,对于一个拥有2000多枚弹道导弹储备、理论上具备对以色列构成严重威胁能力的中东地区大国而言,显得与其体量极不相称。
理论上,伊朗若采取真正强硬策略,完全可以利用其高超音速导弹精准打击并瘫痪以色列的关键基础设施如港口、机场,再辅以大量普通弹道导弹饱和攻击高价值目标。
以色列国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的弱点,使其在面对伊朗全力导弹打击时承受力有限。
然而,伊朗的实际行动却远未达到这种程度。除了早期一波次中可能包含高超弹对港口和炼油厂的打击外,后续攻击多集中在象征性目标上,效果有限,“雷声大雨点小”。这种战略上的软弱,根源在于其内部深刻且复杂的政治分裂。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建立的独特伊斯兰共和国体制,被西方世界广泛界定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权”并视为重大威胁,导致伊朗长期遭受严厉的政治孤立与经济制裁。
高压环境催化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分化,形成了保守派、改革派、温和派、务实派和激进派等主要派系。其中,保守派与激进派主张对西方采取强硬对抗;改革派和温和派则寻求改善国际关系、解除制裁;务实派立场相对灵活,近年有与保守派融合趋势。尽管宪法赋予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至高无上的最终决策权,但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其政策倾向对内外事务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上,拉夫桑贾尼、哈塔米、鲁哈尼等改革派或温和务实派总统,都曾推动与西方接触、社会开放,其路线常与最高领袖的保守强硬立场存在分歧甚至冲突。
现任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在伊以冲突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其政府仍保持着与美国的接触渠道,寻求谈判途径。这种内部的不统一与政策摇摆,不仅削弱了伊朗对外战略的连贯性和威慑力,更被外界视为其安全体系的重大漏洞。
革命卫队作为强硬派的重要堡垒,其高层指挥官近年来接连遭遇精准暗杀,损失惨重。这种“斩首”式打击极大削弱了强硬派力量,客观上为寻求与西方缓和的力量腾出了更多话语空间。
伊朗在军事行动上的克制与外交言辞的软化,非但未能换来以色列的收敛,反而助长了其进攻态势。以色列已多次成功空袭伊朗本土目标,特别是针对其核设施及军事设施。
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公开宣称,以军将继续袭击这些设施,“以剥夺伊朗的核能力并削弱其武器系统”,其目标是将“德黑兰变成贝鲁特”——意指像空袭黎巴嫩首都那样持续、高强度地打击伊朗。有评估认为,伊朗的防空体系在以色列的持续空袭下已遭受重创,几近瘫痪,难以有效阻止空袭。以色列的打击行动至今仍在持续。
伊朗当前面临的最危险前景,便是重蹈叙利亚的覆辙。其内部派系林立、并非铁板一块的政治生态,加上被严重渗透的情报和安全体系,使得政权稳定面临巨大风险。一旦内部矛盾在外部持续高压下激化,伊朗政权存在步阿萨德政府后尘、陷入严重动荡甚至垮台的可能性。
而这正是以色列所乐见的结果——一个分裂虚弱的伊朗,将使以色列坐实“中东小霸王”的地位。
伊朗并非没有历史教训,鲁哈尼政府时期签署伊核协议的巨大让步,换来的却是特朗普政府的单方面撕毁协议和更严厉制裁,美国的“拉拢”迅速转变为全面打压,迫使伊朗进一步倒向中俄。当美国明确展现出颠覆伊朗政权的意图后,鲁哈尼黯然下台,改革派在政治博弈中落败。
然而讽刺的是,当下伊朗的领导层似乎并未深刻汲取这一惨痛教训,在强敌环伺、内部不稳的危局下,其展现出的战略犹豫和妥协倾向,无异于重蹈覆辙。若伊朗不能从历史中警醒,坚定捍卫自身核心利益与安全,其最终可能面临的严峻后果,也只能由其自身承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