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哨所废墟上的鲜血,映照出一个中东国家对中国血债的十九年逃避。
黎巴嫩南部希亚姆镇,一枚以色列航空炸弹将联合国观察哨所炸成废墟,四名国际军事观察员瞬间殒命,其中一位是中国军人杜照宇,年仅34岁。
硝烟散尽,鲜血染红了蓝色贝雷帽,浸透了迷彩服上的五星红旗,当救援人员在瓦砾堆下找到他的遗体时,旁边散落着他未写完的当日情况报告和一副支离破碎的眼镜。
血染的哨所
希亚姆哨所位于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三国交界处,是黎以边境最具争议、冲突最激烈的区域之一。
2006年7月,黎以冲突急剧升级,炮火笼罩着这片土地,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决定将哨所执勤人员从5人减至4人。
杜照宇已连续执勤一周,本该轮换撤离,但当他看到生病的澳大利亚籍女观察员和年长的爱尔兰籍观察员时,主动将生的机会让给了他们。
“是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那位被替换的爱尔兰观察员后来泪流满面地说,杜照宇留在哨所前与同事的最后通话中,一句“我是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来的”成为他生命的绝响。
7月25日晚,以色列炮火突然密集轰击哨所,威力巨大的炸弹将哨所炸成深坑,杜照宇与来自加拿大、奥地利、芬兰的三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一同遇难。
这位曾执行150余次巡逻任务、上报200余份观察报告的中国军人,生命永远定格在34岁。
拒绝道歉的“误炸”
以色列事后声称是“误炸”,但这一说法在国际社会面前苍白无力,哨所位置明确,联合国标志醒目,以军连续14次向哨所发射炮弹,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部多次交涉未果。
时任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吉勒曼的表演更令人愤慨。
他试图嫁祸黎巴嫩真主党,宣称“不知道是国防军干的还是真主党民兵干的”,甚至反过来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道歉,这种颠倒黑白的行径引发国际社会哗然。
中国外交官紧急约见以色列驻华大使,要求彻查真相、归还遗体并正式道歉,以色列虽表示遗憾却坚持“失误”论调,拒绝承认蓄意攻击,当证据确凿无法抵赖时,以色列仅轻描淡写表示“遗憾”,拒绝承担更多责任。
遗体归还过程同样艰难,以色列拒绝交还遗体,甚至阻拦救援人员,最终联合国维和部队强行进入以军营地,印度军人冒死抢回杜照宇遗体——一名印度维和人员在此过程中被流弹击中牺牲。
历史伤口与现实背叛
杜照宇牺牲并非孤立事件,它揭开了中以关系中深层次的历史创伤与现实矛盾,回望历史,中以关系始终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艰难前行。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首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两国正式建交却迟至1992年,期间以色列在台湾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屡屡伤害中国核心利益。
以色列是除美国外唯一公然对台军售的国家,甚至曾计划向台湾出售“铁穹”防空系统。
2020年疫情爆发时,以色列成为全球第一个驱逐中国游客的国家,当国际社会纷纷援助中国抗疫时,中东许多不富裕国家都捐赠了物资,而以色列“什么都没给,甚至没见到一个口罩绳子”。
同年8月,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刊登社论《中国已被证明是反派,以色列不欠中国任何东西》,不仅污蔑中国通信设备安全,更将二战期间美国援助犹太人的功劳无限放大,对中国收容数万犹太难民的历史只字不提。
这种态度与二战期间中国对犹太人的救助形成鲜明对比,上海曾接纳约2万犹太难民,形成“小维也纳”社区。
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在维也纳签发数千份赴华签证拯救犹太人,被以色列追授“国际义人”称号,然而这段历史在以色列的官方叙事中却被刻意淡化。
战略转向与道义选择
杜照宇事件成为中以关系的分水岭,中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正经历深刻调整,从技术合作转向道义担当。
1992年建交时,中以贸易额仅5000万美元,到2021年飙升至228亿美元,两国军事技术合作曾相当密切——以色列帮助中国发展霹雳-8空空导弹,甚至传出向中国提供“狮”式战斗机技术用于歼-10研发。
但2000年“费尔康预警机事件”成为转折点,以色列在美国压力下单方面撕毁合同,虽然支付3.5亿美元赔偿,却严重损害了战略互信。
近年来,中国的中东政策日益清晰,促成沙特伊朗和解;推动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在联合国坚定主张“两国方案”。
阿联酋政治学者阿卜杜勒阿齐兹·谢希指出:“中东地区需要中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国已成为支持中东和平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2024年10月,黎以冲突升级之际,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发出严厉警告:“当前,一场全面战争一触即发敦促所有各方,特别是以色列,力行克制。”这一表态明确将以色列视为地区不稳定因素,立场鲜明。
血债未偿的警示
杜照宇牺牲19年后,中东局势再度风起云涌,以色列对加沙、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引发国际社会担忧,中国维和官兵每年清明仍会前往希亚姆镇的烈士纪念碑前,向杜照宇致以崇高敬礼。
杜照宇是中国16名牺牲维和军人的象征,从1992年首次派出维和部队至2020年,中国已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累计4万多人次奔赴全球热点地区。
杜照宇生前曾说:“军人的职责不是制造战争,而是制止战争。”这句话已成为中国维和军人的座右铭。他牺牲时,儿子还不到两岁——一个家庭的破碎,成为中以关系中无法弥合的创伤。
以色列至今没有正式道歉,没有责任人被追责,十九年来,从北京到贝鲁特,从联合国总部到戈兰高地前线,中国军人杜照宇的名字已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某些国家在强权与公理间的选择。
当以色列战机仍在加沙上空呼啸,当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日益深重,那道黎巴嫩南部的血色伤痕,早已注定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不可能动摇。
信息来源:
杜照宇——中国军网综合 2019-09-23
杜照宇:镌刻在和平丰碑上的英名——光明日报2020-05-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