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酒多误事,乐极生悲”,近段时间,“禁酒令”的风暴席卷全网,各地都有相关违规的事件曝出,整治力度前所未有,这让公职人员再吃喝问题上越加小心,有些公职人员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周五下班后能小酌一杯吗?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禁酒令”严不严?答案毋庸置疑,这一点在网友评论区就能找到答案。
有网友说:三个人一起去吃凉皮,结果被通报批评,说是搞小团伙!
还有网友说:现在吃早饭都已经不敢两个人坐一起了,提起吃饭就心惊胆战!
甚至有餐饮业商家发文,表示“禁酒令”的实施将会给餐饮行业迎来最痛一击。
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比较扭曲的,严格是为了培养更好的工作作风,很多人和商家对禁酒令考虑的比较单纯,简单的以为是对自己和餐饮行业的限制。其实不然,他们没有深层次的考虑到“舌尖上的腐败”和正常餐饮之间的区别。
禁酒令的整治范围是很明确的,公款吃喝、铺张浪费、接受违规邀请等等,都在被整治的行列当中,有些吃饭是掺杂着利益问题的,这类有目的性的“人情饭”才是被整治的关键。
新华社发声
对于“禁酒令”的一些不当发文,新华社进行了时评,给出了答案。
违规吃喝大家其实都明白,这些行为违反规定,掺杂利益,抛去私人宴请,还有公款吃喝的问题,甚至在吃喝上面讲究排面、不讲价格,这种“舌尖上的腐败”才是需要大力整治的,而这也受到老百姓的认可。
对于正常餐饮,就是普遍的家庭聚餐和平时的吃饭问题,没有目的、没有利益,吃饭也是为了拉近亲情关系,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单纯的生活交往,不存在“逾越规矩”的饭局肯定是被禁酒令排除在外的。
其实,只要分清楚界限问题,那什么是“违规吃喝”,什么是“正常交往”还是很容易分辨的。
有些过于苛刻的处置,不是在推广禁酒令的益处,而是在一刀切的抹黑,这类问题的处置结果将直接上升到一个政治高度,对于禁令的推广实施必将造成不小的影响。
比如不久前,安徽某银行处置了一起违规接受宴请的事情,两名银行工作人员在办完业务后想请客户吃个便饭,三个人点三碗面,一碗6块钱,三个人也就是18元,结果饭后客户提前付了款,没想到这18块钱让两名工作人员受到了严厉处理,两个人绩效核减3000元,责任主管核减1000元,理由是管理不到位。
谁能想到呢,一碗6块钱面条竟然扯上了“贪腐”的问题,工作人员不仅被处罚,而且退还了餐费,还写下了检讨书。
显然这样的处理结果偏离了禁令的初衷,也让工作人员寒了心,做法欠考虑,甚至可以说有点太过了。
再者,河南省对于禁令的传言更加离谱,120万名公职人员被传7天24小时禁酒,对于传闻,纪委监委及时进行了回应,指出主要是针对工作日和节假日加班、值班期间,周末如果不从事值班工作的话可以喝。
禁令的核心是规范公务行为,并不是阻绝正常的人际交往。
这句话也对“禁酒令”的范围作出了很好的回应。
那周五晚上可以喝吗?
再回到这个问题,其实周五也是工作日,周末泛指的是周六、周日,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周五仍然是“禁酒令”的规定时间。
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那就是马上周末了,周五晚上喝喝酒、吃吃饭问题并不大。
其实区分开“违规吃喝”和“正常餐饮”,这个问题也就很好回答了,禁令并没有限制正常的吃饭需求,还是那句话,只要不违规,不接受有利益、目的性的餐饮邀请,其他都是被允许的。
总之,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该吃的吃,不该吃的不吃,保持头脑清醒才能不出问题,不要刻意的去放大禁令的范围,也不要无休止的用制度过分的捆绑自己,拒绝“舌尖上的腐败”,才是“禁酒令”真正的目的。
对于此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不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