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南社交平台上一条帖子引发轩然大波。一位河内网友直言:“我确实不喜欢中国,但如果让美国把中国踩下去,黄皮肤的人在星巴克点单都得踮脚。”这一言论迅速获得2.8万点赞,无数越南网友深夜破防,在评论区激烈讨论。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背后,折射出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也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下民族尊严与国家实力的深层关联。
这条帖子的核心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比喻:“踮脚点单”。在星巴克这类全球连锁品牌的消费场景中,黄种人是否需要“踮脚”,本质上是对国际社会权力结构的隐喻。
越南网友的逻辑很直接: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迫使星巴克等跨国企业调整策略——从推出春节限定款咖啡到门店设计融入中式美学,从降价应对本土竞争到任命华裔高管主导战略。这种“本土化”背后,是中国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当中国市场贡献了星巴克全球15%的营收,且门店数量突破7758家时,品牌自然会对黄种人消费群体给予更多尊重。
更值得玩味的是,越南网友将“黄种人”作为共同体来表述。这种身份认同的强化,与西方历史上的种族划分密切相关。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将亚洲人定义为“黄种人”,并刻意使用“病态”“苍白”的词汇描述,本质上是殖民时代的文化压迫。
如今越南网友用“黄种人”自我指认,既是对历史不公的反抗,也是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族群尊严提升的隐性认可。正如帖子中提到的,当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言时,西方媒体的镜头会从日本、新加坡代表身上转向中国,这种关注的转移,正是国力投射的结果。
越南网友的焦虑,实则是对“中心-边缘”国际秩序的清醒认知。在星巴克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早已不是边缘角色。2025年星巴克中国宣布非咖啡饮品降价,表面是应对瑞幸等本土品牌的竞争,实则是对中国消费分级时代的主动适应。这种策略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让东南亚国家意识到:当中国消费者能影响全球品牌的定价权和产品设计时,黄种人在国际商业体系中的话语权也随之提升。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文化领域。TikTok在全球的流行打破了西方对社交媒体的垄断,中国短视频创作者用汉服、茶道等文化符号重构东方美学,越南网友在评论区感慨:“如果不是TikTok干翻了脸书,我们还在电影里演洗头妹。”这种文化输出带来的族群自豪感,与经济实力形成共振。
当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打破“人种优势论”,当华为5G技术成为全球标准,黄种人不再是西方叙事中的“他者”,而是规则的参与者。
越南网友的“被迫清醒”,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历史上,越南曾长期以“中华正统”自居,既对抗中国又依赖中华文明。如今这种心态投射到国际政治中,形成了独特的“实用主义”:不希望中国被削弱,因为这会威胁整个黄种人的议价能力;但又不愿完全倒向中国,以免丧失战略自主性。这种矛盾心理,在东南亚国家中具有普遍性。
对中国而言,这种关注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中国在国际场合的每一次发声、每一项科技突破,都被视为黄种人族群的集体成就。正如越南网友所说:“中美博弈中,东南亚必须支持中国,因为这是被压迫200年的亚洲尊严之战。”这种期待要求中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更多考虑区域共同发展——从“一带一路”与越南“两廊一圈”的对接,到跨境电商助力越南农产品出口,这些合作正在构建新型的区域关系。
一杯咖啡引发的讨论,最终指向的是文明的觉醒。越南网友的“破防”,本质上是对历史不公的反思与对现实格局的无奈接受。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为整个黄种人群体争取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这种改变不是靠口号,而是靠高铁网络、5G基站、航天工程等硬实力,靠TikTok、李子柒、孙颖莎等文化符号的软实力。未来,当更多东南亚国家意识到“黄种人”的尊严需要共同守护时,或许我们能看到一个真正平等的国际秩序。毕竟,在星巴克的柜台前,没有人需要踮脚——这才是文明应有的高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