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毕业照在网络流传,引发热议。照片上的女学生穿着学士服在操场奔跑,满脸笑意,令人惊讶的是,照片中的主人公张计玲今年已经55岁了。55岁,对普通女性来说已是快退休的年龄,张计玲却刚刚从山西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从年轻时三次高考失利,到老来奋发考入大学,张计玲的勇气和坚持打动了许多人,不少网友留言鼓励,“活出自己的人生,阿姨太厉害了!”
(6月14日《羊城晚报》)
从年轻时三次高考失利,到年过半百终于圆了大学梦,这位阿姨用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她的故事令人感动,值得赞赏,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这种人生选择具有独特性,不是谁都能轻易复制的。
在传统观念里,55岁已接近安享晚年的阶段,人们往往将这一时期与含饴弄孙、休闲养老画上等号。然而,张计玲却打破世俗偏见,毅然重返校园。她需要克服记忆力减退、学习方式与时代脱节等困难。但她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完成学业,这种精神无疑是对“终身学习”理念最生动的诠释,激励着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何时都不应放弃自我提升。
不过,我们在为张计玲点赞的同时,也需明白她的经历具有不可复制性。求学之路受个人生活条件、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选择重返校园,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面临经济压力。但对于许多人而言,尤其是需要承担家庭经济重担、照顾老人孩子的中年人,很难像她一样全身心投入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并不意味着只有重返校园这一条途径。在知识传播高度便捷的今天,学习的形式和渠道丰富多样。通过线上课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感兴趣的知识,从烹饪、摄影等生活技能,到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应有尽有;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培训、讲座,既能满足学习需求,又能与同龄人交流互动,丰富生活;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同样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些学习方式更加灵活,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群。例如,一位退休工人可以通过参加老年大学的书法班,陶冶情操;一位全职妈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育儿知识,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
55岁阿姨大学毕业的故事,如同暗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追求梦想的道路,其精神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赞赏。但我们更应理性看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自我提升的追求,都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绽放光彩,真正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