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色列发动代号为“狮子的力量”的军事行动,对伊朗多地展开空袭,精准打击了纳坦兹铀浓缩厂、德黑兰军政指挥中枢和民用区。据伊朗官方通报,此次袭击造成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在内的多名高层身亡,直接打乱了伊朗国内的军事指挥链。
随后,伊朗迅速展开军事回应。德黑兰和克尔曼沙阿的导弹基地连续发射上百枚弹道导弹和无人机,覆盖了以色列中部和沿海地区。从特拉维夫到海法再到耶路撒冷,空袭警报此起彼伏,天空中充斥着导弹尾焰和爆炸火光。
虽然伊朗声称打击了以色列150多个目标,包括多个空军基地和军工厂,但以方则表示绝大部分来袭武器都被成功拦截,损失有限。也就是说,伊朗的反击雷声大,雨点小,未能形成实质性战果。
而冲突迅速吸引了多个国家卷入局势,形成了鲜明的阵营对抗格局。美国第一时间介入,动用其部署在中东地区的“爱国者”导弹系统、海上舰队和空中巡逻编队,全面参与拦截伊朗导弹。在伊拉克、约旦等多地,美军行动频繁,目标明确——拦住伊朗导弹,保卫以色列本土安全。
与此同时,约旦空军也紧急起飞,击落多架伊朗无人机,称此举是为了“保卫本国主权”,但谁都知道这番话只是政治包装,实际就是选边站队了。英国则从驻塞浦路斯基地派出战机参与拦截,法国虽然没有高调介入,但其军舰的雷达系统为以色列提供了关键情报支援。
这些国家的集体介入,使得战场格局由最初的双边冲突,演变为七国之间的博弈。目前的局势是“五对二”:以色列背后站着美国、英国、法国和约旦,伊朗身边则只有也门胡塞武装进行策应,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制造压力。
局面非常明显,伊朗这边在人数和装备上都明显处于劣势,面对以色列及其盟友的多层次防御体系,伊朗的导弹难以真正造成打击效果。有分析认为,以色列此次的攻击并非毫无缘由,一方面,以色列想要借助外部冲突转移国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焦点;另一方面,打击伊朗的核计划。
就在袭击前不久,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称伊朗可以在数日内制造出数枚核弹头,这给了以色列一个“合法打击”理由。再加上特朗普政府的强势回归,为以色列提供了政治护盾,在这样的外部支持下,以色列有恃无恐地选择了对伊朗先发制人。
相比之下,伊朗的背后支持就弱了许多,曾是伊朗重要支撑力量的俄罗斯,如今正陷入俄乌战争泥潭,难以分身。2024年底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倒台,更是标志着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而美国则趁势联合中东部分逊尼派国家重新布局。今年5月份,特朗普访问沙特,宣布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全面重启在中东的影响力扩张。可以说,当前中东正处于“洗牌期”,伊朗则成为压力最大的一个。
与此同时,中方也不再静观其变,在以色列空袭伊朗后,中国迅速做出反应,外交部发出强硬表态,明确提出两个“反对”:一是反对侵犯伊朗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反对激化局势、扩大冲突。中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李松进一步强调,坚决反对武装攻击和平核设施。
这是中国在本轮中东冲突中少见的公开强硬立场,标志着中国不再保持以往的低调姿态,转而积极介入地区局势。至于中东局势接下来的走向,目前,伊朗革命卫队已启用地下导弹库,威胁打击中东63个美军基地和以色列核设施,美国中央司令部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向印度洋基地增派B-2隐形轰炸机。可以预见,如果伊朗将报复目标转向美军基地,地区冲突将不可避免地升级。
此外,更令人担忧的是,核不扩散体系面临的冲击——联合国报告警示,2015年伊核协议部分条款将于今年10月自动失效,可能引发伊朗重启更高浓度铀浓缩活动,甚至退出《核不扩散条约》。
无论如何,这场冲突的受害者,依旧是普通平民。中东人民一次次重建,又一次次陷入战火,背后原因是政治利益和大国竞争,不是民族仇恨。因此中方才提出,反对战争,支持谈判。稳定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说到底,谁推动和平,谁才能获得长远尊重。中东不能再靠导弹决定未来,现在是关键时刻,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整个地区的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