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顾名思义就是:“一招提名,一世稳定”的职业,而且他们的福利待遇好,未来养老可观。
所以这些职业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羡慕,年轻人挤破头也想进入这个群体。
不过,最近的一个报告内容落地以后,让很多人的“铁饭碗”梦碎了。
报告内容首次提到:“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对此,行内人士的解读是,“铁饭碗”的时代,怕是真的要终结了。
多年来,地方财收主要依赖土地出让,然而这两年房子不好卖,开发商债台高筑自身难保,拿地规模锐减,地方财政压力大……
这种趋势下,体制机构改革,传统的事业编制被打破,也就不难理解。
如今,已经有不少医院、高校、社区开始了合同制、聘用制,有的院校甚至被要求自负盈亏。
此背景下,三大岗位被移出事业编,很多人的“铁饭碗”梦碎了。
.01
医院工作者
过去都说,医生只要上岗,只有往上走不会裁员下岗。然而现在的医生职业也不像以前那么“铁”了。
从2020年开始。不少公立医院也开始了合同制,简言之就是和新招的医护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再像过去那样进来就有正式编制。而且,医护职工进来以后还要经常面临各种专业的考核。
所以,过去都说做护士一劳永逸,以后别说护士,很多医生的工作可能都存在不稳定性。
这种趋势下对于那些正在考医的年轻学者来说,打击也是蛮大的。一边是更高的学历要求,另一边却又告诉你以后没有编制,改成企业一样的合同工。
你说那些拼命数学的人,怎么不郁闷?
比如身边一个医学硕士朋友,二十八九岁,好不容易进入公立医院,本以为进入”铁饭碗”,从此一劳永逸,不再像私企打工人,搞不好就要面临失业什么的。
没想到刚好赶上医院宣布改编制为聘用制。
不过,这种改变也让不少普通老百姓担忧,毕竟医院工作不像在学校学习,他们都是要救死扶伤上一线的,如果每天服务患者,还得应对各种考核,而且待遇还不如体制内,怕是会影响工作质量,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02
高校工作人员
过去,高校工作人员也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然而现在,已经有多个省的高校开始试点“编制周转池”和“备案制”。
所谓的周转池编制,虽然也是事业编制,同时待遇方面和事业编制一致,同样享受事业编人员的待遇和各项保障,但是它已经算不上是“铁饭碗”了,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人编捆绑,人走编收。
而备案制与传统事业编的差别,更多还是在用人方式上面,传统的事业编只要不出现重大违规违纪的行为,一般都可以保留编制。
但是备案则是合同制用工方式,如果合同期满,就需要根据考核来决定是否继续聘用。
比如有一位硕士学历的年轻人,前两年好不容易在一所高校面试,通过了教师岗位,本以为上岸充实可以一份工作,干到老,一劳永逸,可没想到的是,因为编制紧张,所以就要一直等名额,最后只能签临时合同,期限只有三年。
三年之后还是没有编制的话,到那个时候是继续签合同,还是从事其他行业,都是未知数。
而且,教师岗位“铁饭碗”不稳定是其一,以后从业者为了保住工作,说不定还要应对各种考核,这无疑让人担忧教学质量可能受到影响。
再者,国内有不少高校,在人事制度上也在试探“非升即走”,即预聘制。
所谓的预聘制,说的简单点就是:要求新聘任的青年教师在约定聘期内(通常为3至6年)完成规定的考核指标,如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任务,达到要求并通过考核的人,就可以获得长期聘用或转为事业编制,否则不再续聘。
这就打破了教师终生制,但执行过程同样备受争议。
.03
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一般是指在街道办、居委会、妇联、社区等城市公共服务的人员,主要负责社区管理、居民服务和政策宣传等工作,他们的角色定位就是机关部门和老百姓之间的沟通枢纽,
可以简单来说,他们本就是体制内工作最琐碎,且福利最没有保障的群体。以前还算“稳定”,但现在,这群社区工作者也被取消了编制,每天工作忙得不行,但日子却是一眼就望到头。
而且现在,即使社区工作者是编制外,一样竞争十分激烈,不乏清北复交等高校毕业生,学历有硕士甚至博士挤破头也想进入。
这种趋势也不免让人担忧,本身社区工作就更加复杂多样化,如果因岗位变化导致人事浮躁,可能影响工作的高效推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这三大工作岗位被移出事业编制,打破了很多人追求“铁饭碗”的梦。
面对这种改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无论是体制内,还是想考体制的人,都应该明白一点,社会在发展进步,万事万物也都在更新迭代,进入体制也不等于一劳永逸。
想要在体制内站稳脚跟,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精进业务能力,才是你最好的铁饭碗。
还是那句话,真正的铁饭碗,是你有实力让自己一辈子在哪都有饭吃!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