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印度航空的一架波音-787客机在起飞后不到一分钟便坠毁。这场事故造成了令人震惊的惨剧:机上242名乘客仅有1人生还,连同地面受害者在内,遇难人数已超过310人。这不仅是印度航空史上最惨烈的空难之一,更是一场彻底撕开了航空业安全问题的悲剧。
事发后,关于事故原因的争论迅速在国际社会发酵——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还是波音飞机的技术故障?美国政府的立场更是引发争议:在黑匣子尚未找到、事故原因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美国交通部长达菲率先表态,支持波音公司,并表示没有必要停飞波音-787机型。
这一态度,让人不禁联想到波音过去几年中的多起丑闻与空难事件,也让人质疑,美国政府是否在为波音“护航”?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事发当天,天气晴朗,飞行条件良好,能见度极高,完全没有恶劣天气导致的意外可能性。然而,飞机起飞后不久便失去了升力,以极快的速度从高空坠落,直接撞上了机场附近的居民区。
现场画面令人触目惊心:飞机残骸散落一地,浓烟滚滚,救援人员在废墟中艰难寻找幸存者。唯一幸存的乘客,正是因为在飞机坠毁前跳出了舱门,才侥幸逃过一劫,目前仍在ICU中接受救治。
值得注意的是,在飞机坠毁前,机长曾发出“MAYDAY”信号,这是航空领域中最高级别的求救信号,意味着飞机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这一信号的发出,证明机组成员在事故发生前仍有操作意识,但具体问题出在哪里,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每一次空难发生后,责任归属都会成为焦点。这一次也不例外,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飞行员操作失误与飞机技术故障。
支持人为失误说法的人认为,根据现场视频显示,飞机起飞后未及时收起起落架,同时过早收起了襟翼,导致阻力增大、升力下降,从而引发了坠机事故。这些操作显然是与飞行规范严重不符的。
印度空难现场
然而,也有人指出,涉事飞机早在事故发生前就被曝出存在问题。有网友晒出登机牌,称自己曾搭乘过这架飞机,并反映当时空调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机上电子设备也频频失灵。如果这些问题属实,说明飞机在起飞前就已经存有隐患。
就在空难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内,美国交通部长达菲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派遣团队前往印度调查事故原因,同时明确表示,“没有发现需要停飞波音-787机型的必要”。这一表态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调查尚未开始,黑匣子尚未找到,事故原因尚未明确,美国政府为何急于“洗白”波音?
答案或许并不复杂。波音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出口企业之一,也是美国高端制造业的象征。作为美军的重要供应商,波音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近年来,波音一直试图通过787系列客机挽回此前因737 MAX空难事件而受损的声誉。
美国政府显然不愿看到波音再次陷入危机。在事故原因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的表态无疑是在为波音“打包票”,试图引导舆论将责任归咎于印度航空或飞行员。
波音787本次事故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波音公司接连曝出质量问题,尤其是737 MAX系列的两起空难事件,更是让波音的信誉跌至谷底。
印度坠毁客机尾部
2018年10月,印尼狮航610航班坠毁,189人遇难;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亚航空302航班坠毁,157人遇难。这两起事故均与波音737 MAX的飞控软件“MCAS系统”存在缺陷有关。
更令人愤怒的是,波音公司早已知晓这一问题,却选择隐瞒不报,甚至在飞行员培训中避而不谈,导致悲剧一再发生。
事故发生后,737 MAX被全球停飞长达20个月,波音损失超过200亿美元,CEO引咎辞职。然而,波音真正的整改力度却远未达到外界预期,监管部门对其的处罚也轻描淡写。
如今,波音787再次因空难被推上风口浪尖,但美国政府的态度却一如既往地偏袒波音。这不仅让人质疑,波音的安全神话是否早已破灭?
波音之所以能在接连发生事故后仍旧“屹立不倒”,离不开美国政商勾连的“旋转门”机制。所谓旋转门,指的是官员在离职后进入企业任职,而企业高管又反过来进入政府部门担任要职。
莫迪和特朗普
以波音为例,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许多审核员都曾供职于波音,这导致FAA在对波音的新机型进行审核时,过度依赖波音自己提供的数据,很多关键的安全认证甚至直接由波音“自评”完成。这种“自检自查”的模式,为事故埋下了隐患。
每当事故发生后,波音总能通过“旋转门”机制轻松化解危机。高管换个身份继续高就,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受害者的生命被稀释成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波音和监管者却始终能“软着陆”。
这次空难不仅考验着波音,也将印度政府推向了风口浪尖。印度总理莫迪一方面需要安抚遇难者家属,避免国内舆情失控;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美国施加的压力。
作为波音的重要客户,印度航空在事故后面临巨大的舆论指责。如果最终调查结果指向飞行员或航空公司,莫迪政府势必会承受国内外的双重批评;而如果责任被归咎于波音,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可能因此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在莫迪一筹莫展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专门发来慰问电,表示愿意为印度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普京的这一举动,既是对印度的安慰,也是对美方偏袒波音的一种间接回应。
印度空难的背后,暴露的不仅是飞行安全的问题,更是资本与监管之间的深层矛盾。当企业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当监管者和被监管者“沆瀣一气”,每一次空难都不再只是意外,而是规律的重演。
波音需要反思,美国需要反思,而印度更需要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在生命的重量面前,没有任何一国、一企可以置身事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