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
我们评价行为好坏大体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出发点,一个是结果。
在特定事件中,意图为谣言正名的人也往往从这两个标准入手,或者指出所谓的造谣者并非真有造谣的意图,他们是因为对公共事件的关切、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有人应该给他们信息而没给)才误解了真相;或者指出虽然没能澄清真相,但谣言倒逼有关方面给出了真相。总之,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也是好的。
这套辩护经不起推敲。
如果你觉得听着很有道理,那大概是因为你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默认一方是无所不能的邪恶组织,一方是无力无辜的抗争者。
这个世界的现实主义底色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大部分人都是不好不坏的人,坏人队伍中也有好人,好人心中也有邪念,都得一一具体分析。(也许又会有人说这是在苛求“完美受害者”,似乎有了这个词后,弱势方的任何举动都不能批评,否则就是在苛求“完美受害者”。)
具体就谣言而论,并非一切造谣、传谣者都那么天真烂漫,出发点都是好的,须知,“群众里面有坏人呐”;同时,即便我们承认谣言倒逼出了真相,也别忘了谣言给相关当事人带来的伤害。
公信力
伤害相关当事人还不是谣言最大的恶果,更大的恶果是损害己方公信力。
公共空间上的各方阵营都有一定的公信力。
所谓公信力,就是即便我不了解具体事件,但因为是你说的,我就愿意相信这是真的,除非遇到特别有力的反对证据。
这是一种基于身份的采信方式:不是因为“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而接受你的说法,而仅仅是因为“这是你说的”而接受你的说法。
虽然“以人为据”“因人纳/废言”似乎是很不理性的做法,但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诉诸基于身份的采信方式,并且这是理性的:
我们没有能力更没有精力去调查、判断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大部分时候,相信靠谱的人的判断就是最理性最经济的做法。
信用计分
这种权威身份、这种公信力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信用计分。
我们在一起起具体的事件中观察总结各方的表现,表现好加分,表现差减分。经过一段时间后,分数稳定了、差距拉开了,于是我们不再具体观察、判断各方的表现,而是直接信赖某一方,不信另一方。
这道理其实我们在小学课本上就学到了:“狼来了”喊多了就没人信了;烽火戏诸侯玩多了最后就没人来救你了。
因此,即便谣言真的能倒逼真相,这也不是什么苦口良药,而是一剂透支身体的狼虎之药。
如著名学者古戈所言:
不仅官方机构有公信力,民间舆论和消息渠道也有公信力。谣言会降低后者公信力,是对群众的善心和不安全感的一种透支,导致民众对这种消息的反应钝化,真正需要的时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等反转”一词流行其实就是民间消息舆论公信力降低的表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