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圆桌讨论:专家呼吁多方协同发力,以全生命周期视角提升家庭养老金融健康韧性

0
分享至



当长寿时代遇上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社会现状;当从容养老、品质养老的美好愿景遇上现代家庭养老的种种挑战。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又该如何利用保险等金融产品来确保家庭养老金融的健康?

6月6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金融评论》携手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都会人寿”)联合主办。本次发布会汇聚养老金融领域专家学者及三百余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布会现场,多位嘉宾围绕“多措并举提升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对话。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副教授陈辉、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姚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银安养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胡继晔、中国银行原首席研究员,世界金融论坛高级研究员宗良,以及清华大学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常务副秘书长张栋,多位嘉宾从多元视角就何以提升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展开深入讨论。


图为圆桌对话

Q

陈辉:中国家庭养老金融的总体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政府如何进一步发挥养老金融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A

胡继晔:养老金融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金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学术和政策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解决基础生活需求,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单靠第一支柱基本社保已难以满足未来更优质的退休生活需求,因此形成了以三支柱为核心的养老体系。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将成为实现全生命周期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中国的人均寿命提升速度远超许多高收入国家,这种快速的社会变迁对养老金融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金资产积累仍有较大差距,如OECD国家归属个人的养老金资产占GDP比例普遍接近或超过90%,而中国仅为约4%。这一差距提醒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养老金融发展,提升第二、三支柱覆盖率和产品创新。如国家电网湖北公司职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覆盖率高达93%,表明通过有效的推广、宣传和服务,即使完全自愿加入的第三支柱也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养老金融的发展需依托精准数据支持和完善产品设计,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充分的养老保障,助力社会保障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Q

陈辉:当前中国养老金融政策在支持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一步完善?养老金融政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有哪些不足?如何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养老金融发展?如何更好地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提高家庭养老资金的积累和规划效率?

A

宗良:当前我国养老金融政策总体框架已具备,但在资金规模、政策精细度及区域协调方面仍存在不足。总体来看,三大支柱体系资金仍显不足,尤其在低收入群体保障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政策上应着力扩大资金来源,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的稳定增长,同时推动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的发展,使更多群体受益。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应给予适当政策优惠,保障其基本养老权益。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需多元化,确保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都能获得合适的金融支持。此外,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只有资本市场稳定增长,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才有保障。在区域协调方面,欠发达地区面临资金、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政策应通过资源转移和财政支持,改善这些地区的养老金融环境。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地方主动性,推动地方创新,发挥区域优势,避免过度依赖外部支持。通过完善政策激励和机制设计,支持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建设特色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全国养老金融的均衡发展

Q

陈辉:在提升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水平、应对长寿风险的过程中,保险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满足家庭多元化养老需求,保险机构如何通过链接整合医疗、康养等资源,通过打造“保险+服务”生态,提升居民家庭养老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A

姚兵:近年来,大都会人寿持续围绕养老展开深入调研。今年的养老指数研究显示,真正影响未来养老生活质量的,不是资产总额,而是能否实现稳定、持续、确定的现金流。寿险公司在提供长期保障、稳定收益和风险解决方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可以将当下的资产合理转化为未来养老现金流。与此同时,客户对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提升,尤其在老龄化和少子化背景下,大家愈发关注养老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为此,我们正持续拓展“保险+服务+体验”生态网络,引入康养服务、科技支持、旅居机构、护理机构等多方资源,布局覆盖医疗康养、就医协助、居家养老、旅居养老和护理养老等刚需服务体系。调研还发现,80后客户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具有其特性- 在75岁前更倾向于“动起来”,愿意选择灵活、分阶段的养老方式。围绕这些趋势,我们将持续拓展和优化服务升级,增强客户养老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Q

陈辉:如何更好地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提高家庭养老资金的积累和规划效率?国外养老方式有哪些可借鉴的方面?

A

张栋: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全面铺开,开户人数已经超过到7000万,但有效参与度仍不高,实际缴费人数和缴费额度都偏低。从制度设计上看,当前主要采取税收递延激励机制,即缴费和投资阶段免税,领取阶段按3%征税。尽管这种设计理论上具备优惠性,但在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个人所得税占比低的大背景下,其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尤其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甚至可能形成负激励。例如不少未纳税人群反而因制度要求需缴税,降低了参与意愿。国际上对此已有较多经验,如部分国家对中低收入人群采取“前端纳税、后端免税”的模式,或直接提供政府补贴,有效激发了参与积极性。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财政补贴做法也具备一定可借鉴价值。下一步,可结合国情探索多元化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提高制度吸引力,推动个人养老金真正成为居民长期养老资金积累与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Q

陈辉:请针对70、80后养老金融主力军提出建议。目前该群体及其家庭养老挑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养老准备情况如何?需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A

张栋:对于70后、80后这代人而言,当前最大的养老压力主要来自上一代父母。大量70、 80 后父母未能完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覆盖不足或待遇较低,导致经济保障水平有限,家庭成为主要养老支持主体。与此同时,这代人多为独生子女家庭,面临 “4-2-1” 甚至更复杂的家庭结构养老压力。再加上房贷、子女教育等多重生活负担,经济和时间成本不断加重,进一步限制了对父母养老支持的能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很多年轻人远离家乡工作,照顾父母的实际难度和成本也显著增加。在自身养老储备方面,调查显示 30 至 40 岁群体养老准备最为不足,约有 10% 以上的人群没有进行任何养老财富储备。主要原因包括年轻人普遍觉得养老还远,暂时无需准备,以及生活压力大,难以腾出资金储备。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逐步完善,但其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仍有不足,个人养老金参与度也较低,市场养老产品的购买率很小,整体养老准备仍显不足。提升养老意识尤为关键,鼓励 70 、 80 后尽早行动,合理规划家庭资产,既满足当前家庭生活支出,也应为未来养老需求做出储备,尽早积累,减轻未来压力。

Q

陈辉:请从养老金融产品设计角度谈如何满足不同家庭资金规划需求,提升70、80后家庭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认知与信任?

A

姚兵:养老金融产品设计应以为客户提供稳定、长期的现金流保障为核心,针对不同收入能力和退休规划,设计多样化的产品方案。比如,有人计划提前退休,则缴费期限和领取时间需设置灵活方式,养老金形式可涵盖一次性领取、年金化领取等相结合等多样化方式。同时,企业年金等长期产品也需满足不同客户需求。针对70、80后这代养老中坚力量,提升其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及信任尤为关键。首先,应利用专业养老测评工具帮助客户量化自身家庭状况、退休预期、养老金替代率及医养服务需求,使养老规划更具体、更具象化。通过具体数据和备老清单,帮助客户明确自身养老准备现状与目标。其次,产品解决方案设计应注重配套增值服务,比如“一张保单,两代人共享服务”的养老体验,即客户及其父母均可享受相关养老服务。这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客户父母当下的养老服务需求,也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年轻一代对养老规划重要性的认知,促使他们更主动地进行养老准备。养老规划不应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务必转化为切实行动,提升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水平。

Q

陈辉:请宗研究员从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融合的角度给我们提点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建议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A

宗良:最近我走访了北京市七八个养老服务设施,从客户视角仔细考察其环境和服务,发现当前养老设施在设计和功能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房屋设计往往是一室一厅,如何处理好采光和朝向就是一个问题,显然北向房间难以出租,导致资源浪费,有些设施是东西向的综合安排。此外,院落面积和建设成本如何合理匹配,也是一大挑战。我认为推动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融合。首先,要支持适合市场需求的养老设施建设。设施设计应更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营造愿意长住、舒适放松的环境,避免老年人因环境不佳而抗拒入住。其次,科技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中应用前景广阔,可以承担固定重复性工作,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这类创新,为设施建设和服务升级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最后,资金管理和产品设计必须更加精细,保障老年人的资金安全,防范金融诈骗,特别是在养老资金管理方面需加强风险控制。银行和保险机构应发挥更多服务职能,帮助老年人防范风险,保障养老资金的稳健运营。总体来看,养老金融与服务的深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探索切实可行的模式。

Q

陈辉:请胡教授从政策方面给我们提点建议。当前中国养老金融政策在支持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一步完善?

A

胡继晔:当前中国养老金融政策在支持家庭养老健康方面在三大支柱中都存在一定不足。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以现收现付为主,结余省份较少,多数省份为了确保发放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市和未上市股权的政策虽已出台,但仅有几个省份实际有结余,且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建议针对各省结余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行特种国债,提高第一支柱养老金的流动性和收益率,增强可持续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人数不足,仅约7200万人,尤其民营及中小企业参与度很低。相对而言,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广得多,约1.83亿人,如果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与住房公积金“三金合一”,可显著扩大第二支柱养老金的覆盖率,形成更完善的养老资金池。此举既符合全生命周期理论,也便于年轻人在购房和养老间合理配置资金,缓解企业压力,实现补充养老金扩面。第三支柱依赖个人自愿,政策吸引力不足。为鼓励单位参与第三支柱建设,可以提供激励措施。比如湖北电力公司与中国银行合作,推行单位主导开户和宣传,效果显著。此外,可以借鉴德国的里斯特计划:个人养老金缴费政府配资最高200欧元,我国如果适当配套资金激励年轻人参加个人养老金投资,有助于减轻财政对第一支柱的压力。总体而言,三支柱均有政策改进的空间,可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养老金融健康发展,真正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关于《清华金融评论》

《清华金融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也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核心期刊。自2013年11月5日创刊以来,已累计出刊127期,发表文章3500余篇,汇聚专家学者近3000位,微信关注人数超36万,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00余场。同时,多次获得分别由中宣部、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院颁发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优秀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智库期刊群”等荣誉称号。

编辑丨梁婧

审核丨许晨辉

责编丨兰银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清华金融评论 incentive-icons
清华金融评论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
5926文章数 146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