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惟乔
来源:破局邦
1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很努力,却总失败;明明想改变,却根本动不了。
到后来,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
其实你不是懒,也不是没天赋,你只是学会了无助。
这背后有个心理效应,可能正在悄悄毁掉你的人生。
这就叫塞利格曼效应,直译的话又叫“习得性无助”。
一开始你挣扎的,一开始你还相信努力有用的。
后来你发现,怎么搞都失败,你心态崩了,开始学会“顺从”,开始选择“认命”。
最吊诡的地方就在这儿:你不是不想赢,而是你不信自己能赢了。
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2
这个效应最早是拿狗做实验,实验是这么搞的:
科学家把狗放到一个笼子里,地板会有电击,狗一开始拼命逃,想跳出去,发现怎么跳都跳不出去;
后来实验升级,门打开了,狗其实可以跳出去,但它已经“学会了”逃不掉,于是干脆趴着,连动都不动,哪怕门开着,也一动不动。
是不是有点像我们打工人?
一开始你熬夜加班,拼命想升职加薪,结果升上去的是关系户。
你试着找副业、找出路,结果流量不给你、客户嫌你贵、朋友劝你别折腾。
你尝试转行,结果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面试官问你为啥35岁还想从头再来。
你心想: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搞这些啊!
于是你开始选择安逸,开始过一天是一天,开始在心里默念:“人到中年,认命就好。”
但问题是:门一直是开的。
你只是早就不相信自己能跳出去。
你以为那是现实压垮了你,其实你是被自己的“无助感”驯化了。
这是塞利格曼效应最毒的地方——它不是现实给你的限制,是你自我认知里的一道枷锁。
3
你没被别人拴住,是你自己把自己栓死了。
更讽刺的是:你越聪明,越容易中招。
因为你分析能力强,总结能力强,一次失败能脑补出100种失败路径,最后一动不动,天天坐在沙发上给自己开追悼会。
而那些看起来“没脑子”的,反而越挫越勇,硬是一遍遍试错,最后走了出来。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几乎没人是一开始就干成的,真不是他们比你聪明,而是他们比你多试了几次。
别小看那几次。
每一次再试一下,就是在反抗这个“无助感”的魔咒。
你能不能成功,谁知道,但只要你肯再动一下,那条“门是开着的路”就不会彻底关死。
4
对抗这个效应,说实话没有什么玄学,它只怕一种东西:小规模的确定性成功。
你设一个小目标,搞点小成就,哪怕只是学会一门操作,赚到一点小钱,写完一篇文章,练出一点肌肉……你的大脑会重新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号。
这信号一旦回来,你的整个人就开始动起来了。
反过来,如果你啥也不做,天天躺在“分析-总结-怀疑人生”的死循环里,那你就会彻底信了“我不行”,哪怕门开着,你也不会迈步。
Photo by Pedro Lastra on Unsplash
— THE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