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作为岭南文化的符号,承载着祛湿解毒的集体记忆,但近年多项研究揭示,部分凉茶配方中的肾毒性成分与不当饮用方式,可能成为肾病诱因。
广东凉茶常用廿四味、朱砂莲等药材,其中马兜铃酸、雷公藤等成分已被证实具有肾毒性。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显示,长期饮用含马兜铃酸凉茶的人群,肾间质纤维化风险增加3.2倍。2015年广州某医院接诊的19岁肾衰竭患者,正是因连续饮用含朱砂莲的“败火凉茶”所致。
老一辈“上火喝凉茶”的经验认知,与现代医学“成分毒性评估”体系产生鸿沟,广州中医药大学调研显示,72%凉茶消费者不知晓朱砂莲毒性,更遑论剂量控制。
传统凉茶铺为增强“下火”效果,常超量添加关木通、广防己等药材,中山大学研究指出,当木通用量超过10g/日时,肾毒性发生率骤升76%。而普通消费者对药材剂量认知模糊,更易陷入“越多越有效”的认知误区。
市售凉茶饮料为改善口感,添加大量白砂糖,每500ml凉茶含糖量达12-15g,相当于半罐可乐。高糖摄入不仅诱发糖尿病肾病,更与广东地区糖尿病患病率(12.8%)形成恶性循环。
将肾病高发单一归因于凉茶有失偏颇,广东独特的饮食生态链才是核心诱因,比如广东人喜欢摄入老火汤,而猪骨汤嘌呤含量高。
此外,广东人老火炖汤里常常放各种药膳,“是药三分毒”,这些中药材都有一点的毒素,长期食用会对肾脏产生破坏作用。
珠三角夜市中,生蚝配啤酒的消费场景司空见惯,海鲜(嘌呤)与酒精(抑制尿酸排泄)形成“双重打击”,使痛风性肾病发病率高发。
持续高嘌呤饮食使广东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21.3%,远超全国均值13.3%。尿酸结晶沉积肾脏,导致尿酸性肾结石发病率居全国首位(18.7%)。
凉茶、煨汤、海鲜与肾病的争议,本质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阵痛,广东人需反思整个饮食生态链的失衡,并需要从过度追求“以形补形”的食疗迷思中走出。岭南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某种饮食符号,而在于以科学精神重构健康认知。因为,真正的养生智慧,是对生命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