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科维奇的告别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了,目前主要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中国足球的换帅剧本,又一次将上演,这也将是中国足球第N次推倒重来的残酷现实。
翻开中国足球的教练更迭史,堪称一部"洋务运动"连续剧。自施拉普纳1992年叩开中国足球大门,外教就像一剂吗啡,总能在关键时刻被注入中国足球的静脉。从霍顿的战术板到卡马乔的违约金,从里皮的叹息到伊万的背影,我们始终在重复着"请神-送神"的循环。
毫无疑问,伊万科维奇在上任之初就有不少的争议,要熟悉亚洲足球,又不能太贵;要有国际大赛经验,又得愿意带混编队伍;最好能即插即用,还得接受阶段性考核。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注定只能吸引到二流教练。
东亚杯的参赛名单,暴露出更深的困境。当日韩派出二队练兵时,我们却要为"混编队伍"的成色发愁。这背后折射的,是国字号球队断层式的人才荒:U20折戟亚青赛、U17无缘世少赛、国家队世预赛出局,三级国字号球队的集体失利,像一记响亮的耳光。
但希望总在绝境处萌芽。王钰栋、刘诚宇等球员脱颖而出,让我们看到00后球员正在打破"断档"的魔咒。只是这些幼苗,需要更科学的培养体系,而不是被当作换帅风波的牺牲品。如果培养出更多的年轻球员,才是决定中国足球未来的密码。否则,再大牌的教练,也不过是给漏水的大船补帆布。
伊万科维奇的离开,应该成为一次契机。当我们谈论"新帅人选"时,不妨把视野从简历栏的"执教经历"移开,多看看"建队思路""青训规划"这些软性指标。毕竟,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又一个战术大师,而是一个能扎根的体系搭建者。
或许正如某位足坛名宿所言:"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不在教练席上,而在更衣室里,在青训营里,在每个足球人的心里。"这次,且慢欢呼"天亮了",先想清楚:我们究竟要找个带队冲世界杯的主帅,还是位能陪中国足球走过漫长黑夜的领路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