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国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涉及到几千万工人的饭碗,还有几十万亿的国有资产。按理说,这么大的变动,尤其是大量工人下岗,社会上应该炸开锅才对。可现实是,这场改革居然没掀起什么大浪,甚至可以说挺平静的。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当年那么多人丢了铁饭碗,怎么就没人站出来反对呢?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政府那时候公信力强得不行,政策执行得也算到位,再加上工人自己的心态和社会环境,综合起来就让这场改革平稳落地了。
先得说清楚,国企改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轨,国企那时候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但问题也一大堆。效率低、债务重、竞争力差,很多企业都靠国家输血活着。到了90年代中期,全球化浪潮来了,中国要跟世界接轨,这些老国企再不改,就真拖后腿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了个“抓大放小”的政策。意思很简单,大型国企得保住,还要整顿得更牛气,小型国企就放手,能卖就卖,能关就关。这政策一出,全国上下几千家国企开始动起来。从1995年到2001年,差不多3500万工人下岗,这数字听着就吓人。但为啥没乱套?得从政府咋干的、工人咋想的说起。
要说当年国企改制为啥没人反对,第一大原因就是政府公信力强。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已经快20年了,老百姓眼看着国家从穷得叮当响变得越来越有钱。农村搞了承包制,城市开了特区,经济年年往上窜,日子越过越好。这一系列成绩单,让老百姓对政府有种天然的信任感,觉得政府干啥都是为国家好,为人民好。
国企改革的时候,政府也没光喊口号,而是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宣传上老强调,这不是要把工人往死里逼,而是要让国家经济更有竞争力。工厂里贴满了标语,报纸上全是文章,说改革是为了“国家强盛”“下一代有更好的机会”。那时候集体主义思想还很浓,大家都觉得个人吃点苦没啥,只要国家能站起来就行。这种信任感,是改革能推下去的关键。
再加上,政府也不是光说不练。他们知道下岗工人多,社会压力大,所以提前做了不少准备。比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建了3000多个再就业服务中心,给下岗工人提供培训、找工作的服务。还有生活补贴、遣散费啥的,虽然钱不多,但至少能让大家不至于活不下去。这种实打实的支持,让工人觉得政府没扔下他们不管,心里多少有点底。
光有公信力还不够,政府在政策上也真下了功夫。国企改革不是一刀切,而是慢慢来的。比如裁员就分了好几波走,没一下子把人都撵出去。工厂重组的时候,先把新设备弄进来,让工人学着用,慢慢淘汰老岗位。这样节奏慢一点,大家有个缓冲期,不至于慌得不行。
再说再就业这块,政府真没少花心思。那些再就业服务中心可不是摆设,里头有专门的培训课,像焊接、电工、修理啥的,手把手教。下岗工人学完还能领个证书,找工作时好歹有个敲门砖。据统计,到2002年,70%的下岗工人通过这些中心找到新活儿干了,有的还自己当了小老板。政府还掏钱发补贴,少的每月几百块,多的能拿原工资的八成,这钱不算多,但关键时候能救急。
还有个细节,政府特意开了投诉热线和调解中心。工人有啥不满意,可以直接打电话反映,或者找人调解。虽说有些地方也闹过小规模抗议,但政府反应快,马上派人去安抚、解决问题,没让事态扩大。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工人就算有怨气,也大多能咽下去。
再说说工人自己。那时候的工人,跟现在的人心态不太一样。90年代的人,大多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铁饭碗是命根子,但也知道这饭碗是国家给的。国企改革来了,很多人其实早有心理准备。工厂效益不好,订单少,设备老得叮当响,这些他们都看在眼里。所以听到要改革,虽然不乐意,但也不意外。
还有一点,那时候集体主义观念特别强。工人不像现在这么讲究个人权益,他们更愿意为国家大局让步。政府宣传里老说“改革是阵痛,但为了国家好”,这话还真能打动人。不少工人觉得,自己下岗是小事,国家强大是大局,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有些工人确实憋着一肚子火,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技术又不咋样,找新工作难上加难。但为啥没大规模反对?一方面是政府支持到位,另一方面是大家怕闹也没用。那时候工会不像现在这么独立,基本听政府的,工人想组织起来抗议,压根没啥渠道。再加上社会风气就这样,闹大了也没人支持,反而可能被扣上“破坏稳定”的帽子,谁敢冒这险?
除了政府和工人自己的因素,社会环境也起了大作用。90年代的中国,跟西方国家不一样,没啥大规模抗议的土壤。那时候信息没现在这么发达,互联网还没普及,工人就算不满,也只能在小圈子里发发牢骚,没法串联成大动作。报纸、电视全是政府的调子,舆论一边倒,想造势都造不起来。
还有,当时经济正在起飞,私营企业、服务业慢慢多起来,下岗工人多少能找到点出路。虽然新工作不如国企稳定,但好歹能混口饭吃。加上政府推的创业贷款、税收优惠啥的,有些人干脆自己干起了小买卖。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忙着找活路,谁有心思去反对?
再看国际环境,90年代中国正忙着融入世界。2001年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让政府更有底气推改革。工人也看得到,国家在往好的方向走,自己吃点亏好像也能接受。
国企改革的效果,2000年代初就看出来了。那些留下的国企,经过重组、升级,效率蹭蹭往上涨。比如东北的钢厂,引进了新设备,产量翻倍,还能出口到国外。私营企业也跟着火了,吸纳了一大批下岗工人。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成了全球跑得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成绩单摆在那儿,谁能说改革没用?
当然,改革也不是没代价。下岗工人里,有一部分人没赶上好时候,尤其是50岁左右的,年纪大又没啥技能,日子过得挺艰难。但整体来看,政府把最坏的局面稳住了,没让社会乱起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回头看,当年国企改制没啥人反对,真不是偶然。政府公信力强,老百姓信得过;政策措施硬核,给了工人活路;工人自己认大局,愿意忍一忍;社会环境又没条件闹。这几样加起来,就让这场改革平稳落地了。
说白了,那时候的中国人,心里都有个大账。个人吃点苦没啥,国家好才是真好。这种想法,现在可能觉得有点傻乎乎,但在90年代,那是真心实意的。国企改革这段历史,不光是经济的事儿,更是人心的故事。你说呢?当年要是换成现在,这事儿还能这么顺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