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乐镇倪滩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村书记陈建新宛如一面旗帜,引领着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他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石,在撂荒地改良中勇挑重担,让小玉米成为大产业,更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实干精神,带领群众蹚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
强基固本,筑牢战斗堡垒的“领头雁”
2020年接过党支部书记重任时,陈建新面对的是一个党组织涣散、产业单一的“后进村”。他深知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发展的“主心骨”,他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唤醒党员责任意识、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作为突破口:强化思想教育,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实效化,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和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党员认清角色、找准定位,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创新学习载体,将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结合撂荒地整治、产业发展等实际问题开展讨论,让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严管厚爱结合,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设立党员责任区、先锋岗,明确每名党员联系10-13户群众,要求党员定期走访,了解民情、解决难题,将服务群众的效果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邀请农技专家、致富能手为党员授课,提升党员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本领。经过持续努力,党员们不再是“挂名党员”,而是主动深入群众,成为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致富带头人,党群关系日益紧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努力下,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4.37万元,党组织的“造血”功能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唤醒“沉睡地”,汗水浇灌出“希望田”
曾经,倪滩村部分土地因种种原因撂荒,杂草丛生,资源浪费,更成为乡村发展的“伤疤”,陈建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下定决心要让这些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
决心易下,实干尤艰。面对长满荆棘、板结贫瘠、盐碱化严重的撂荒地,陈建新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喊出了“向荒地要效益”的口号。他们深知,办公室里出不了良田,唯有苦干实干。身先士卒,扎根一线,陈建新以身作则,带领村“两委”成员几乎放弃了所有坐办公室的时间,清晨天蒙蒙亮,他们的身影就出现在撂荒地里;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无论是烈日当头的酷暑,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田间地头就是他们的“主战场”。在辛苦劳作的同时大家也没有耽误业务工作,各项工作在镇上都是名列前茅。攻坚克难,亲力亲为,改良土地没有捷径。他们挥动铁锹、锄头,清除齐腰深的杂草,平整坑洼不平的地块,手上磨出血泡、汗水浸透衣衫是常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争取来的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大型机械和基础建设,而大量精细的整治工作,全靠村“两委”和党员骨干带领群众一点一滴干出来。科学施策,综合整治,在埋头苦干的同时,陈建新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进专业技术,对撂荒地进行土壤深翻、增施有机肥、建设小型水利设施等综合整治。一片片不适宜种植的土地在陈书记和村干部的手中,逐渐变成了平整的良田。
倪滩村群众感慨道:“以前那撂荒地,草长得比人高,白送都没人要。是陈书记他们,真是一天到晚泡在地里,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收工,硬是用肩膀和双手,把荒地一点点‘抠’成了良田!看着现在绿油油的玉米苗,那都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太不容易了!”
产业赋能,“辛苦账”算出“黄金粒”
制种玉米产业是倪滩村的特色,也是陈建新倾力打造的富民产业。他深知,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必须走规模化、专业化、订单化的路子。2023年,乘着“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东风,陈建新牵头成立了中卫市乐渔湾生态农业合作社,吸纳19名致富带头人、67户农户入股。依托合作社,他积极与宁夏四维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签订订单合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制种玉米产业,公司提供选育、播种、田间管理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并在苗期、花期、收获期进行全程质量管控。同时,实行订单收购,以每亩3100-3500元的价格保底收购,实现了“产供销”无缝对接。产业要兴,效益是关键。制种玉米相比青贮玉米,每亩可提高收入1000余元,预计年收益可达60万元,还能带动群众务工增收25万元。
而取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秘诀”,除了订单保障,更源于村两委和合作社骨干那份贯穿始终的“辛苦付出”,特别是在制种玉米最关键的抽穗授粉期,时间窗口短,技术要求高,人工投入巨大。为了抢抓农时、保证质量、降低成本,陈建新和村“两委”成员再次全员上阵,带头扎进闷热的玉米地。他们顶着烈日,忍受着玉米叶划伤的刺痛和花粉的侵袭,一丝不苟地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去杂去劣等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正是这种“自己的活自己拼命干”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包人工费用,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全程的精细化管理,从整地、播种、除草、防虫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村干部和社员的心血和汗水,确保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最终实现了优产优价,这份“辛苦钱”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更高的集体收益和村民分红。小小的玉米粒,在村干部和社员们汗水的浸润下,真正成为了倪滩村的“致富金豆”,为产业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生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心系群众,乡村振兴路上的“实干家”
陈建新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反哺群众,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积极争取资金,大力改善民生条件,实施改造污水管网、埋设上水设施、安装卫生厕所等工程项目,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集体经济发展了,就得让乡亲们共享红利。”陈建新把这句话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通过年底分红、医疗保险补助、慰问困难群众等形式,每户煤改电补助1000元,每人医保补助10-80元,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来的实惠。在精神文明方面,大力弘扬正能量,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肯定他们在传承良好家风、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并购买帐篷、遮阳伞等物品,供本村村民婚丧嫁娶免费使用,引导村民摒弃、抵制高额彩礼、红白事铺张浪费、人情往来互相攀比等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到撂荒地改良,从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到反哺群众,陈建新书记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责任与担当,他是基层的榜样,是村民的“主心骨”,更是乡村发展的“领路人”,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倪滩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来源:走进常乐
马上发布信息
(声明:“中卫天天网”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内容外,其余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更正或删除。)
关注“中卫天天网”同城信息免费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