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在关键时刻联手力挺伊朗,中国代表李松在维也纳会议上的一番坚定发言,瞬间点燃国际舆论场。
而他提到的那份十年前由联合国安理会在2015年审核通过的一项国际协议,不仅让19个支持美英法德提案的国家哑口无言,更让世界看清了中国在中东问题上不再退让的战略姿态。
就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针对伊朗的决议前后,以色列的战机已经腾空而起,代号“崛起雄狮”的军事行动在凌晨四点如期展开。
早在数日前,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就已悄然发布撤离令,将驻伊拉克、巴林、科威特等地的非必要人员紧急撤出。第五舰队司令部更是直接安排军属撤离,显然早已知晓以色列的袭击计划。
美方的这一步,耐人寻味。在国际场合上口口声声主张和平,但实际行动中却为盟友提供了充足的战略腾挪空间。
特朗普一边警告中东“极度危险”,一边暗中为以色列“开绿灯”,这场看似突袭的军事行动,其实早有预谋。而美方的撤离举动,也给了伊朗一个强烈信号:接下来的一切后果,由你自己承担。
就在以色列战机起飞的前一天,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在维也纳召开特别会议。美英法德推动的对伊朗施压决议引发激烈争论,最终19票通过。
中国、俄罗斯、布基纳法索投下反对票,另有11国弃权。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李松在会上怒斥这一决议“毫无建设性”,并明确表示: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不容剥夺。
这句话不只是外交辞令,更是对过去几年美方反复无常政策的直接批判。
尽管中方早有布局多元能源战略,但伊朗作为稳定的合作对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在战火之中,这份依赖成了中国在中东棋局中的一枚关键“筹码”。
伊朗方面则迅速回应,表示将保留一切反击权利,并暗示将对以色列本土发动报复性打击。胡塞武装、真主党等“抵抗之弧”成员也开始释放强烈信号,或将在适当时机展开协同攻击。
而中俄的坚定立场,则在此时起到了稳定国际局势的关键作用。俄罗斯不仅与中国一道在IAEA会议上投下反对票,更提出折中方案:将伊朗浓缩铀转移至第三国加工为核燃料。
此举既能保障伊朗的和平核权益,又能消除外界对其“核武化”的担忧,极具现实操作性。中俄之间在伊核问题上的默契协作,为地区和平保留了一线生机。
与此同时,中方并未停止外交努力。中国驻伊朗大使丛培武在6月9日与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会晤,为伊朗总统佩泽希奇扬的访华之行铺路。
会谈中,双方重申将深化《中伊25年合作协议》执行力度,特别是在能源与基础设施领域。中方认为,伊朗在落实合作协议方面仍需展现更多战略耐心与协同智慧。
双方一致认为,当前动荡局势不应阻碍长期合作大局。
面对美方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施压,中方始终坚持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李松代表在会议中反复强调:“反对武力威胁与单边制裁,敦促各方回到谈判桌前。”
美伊第六轮核谈判原定于6月15日在阿曼举行,但以色列的突然空袭已将谈判氛围推向冰点。伊方虽表示将通过阿曼转交“平衡、合理”的新方案,继续争取外交突破,但特朗普已在公开场合表态“完全不可接受”,并暗示将采取军事打击。
美方希望通过制造紧张局势,迫使伊朗在谈判中让步,但也不得不为此承担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风险。
整个中东局势的重心,正悄然从“巴以冲突”转向“以伊对抗”。这场变化,不只是地缘矛盾的演进,更是大国博弈的必然结果。
中方对此早有预判,并逐步调整能源战略,强化与沙特、卡塔尔等多方合作,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中国社会对于此次国际风云的关注,也在不断升温。从外交部到企业界,从智库到高校,关于中东局势与中国战略的讨论日益活跃。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方将更加主动参与中东事务,不再仅仅是经济投资者,更将是地区和平的推动者与规则的参与者。
中俄力挺伊朗,不只是一次“站队”,而是一次明确的信号:在事关公平正义的国际议题上,中国不会退让。
十年前的协议,如今成为对抗不公的利剑,这份坚持,是对朋友的承诺,更是对世界的宣言。中东的风暴尚未止息,但中国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坚定、清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