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阳明海运发布了一条震惊业内的消息——价值超过百亿的新船订单招标结果出炉,获胜者清一色是日韩船企,而曾经在全球造船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中国大陆船企,则因美国制裁政策被彻底排除在外。
这则看似平常的商业新闻,背后却折射出全球航运业正在经历的剧变。为什么中国船企在价格和产能都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却无缘这块"大蛋糕"?面对美国的"长臂管辖",我们的船舶制造业该如何突围?未来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中国船企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
美国制裁的连锁反应
阳明海运的这次招标可以说是政治干预市场的典型案例。美国针对中国船企的港口费政策,就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简单说,这项政策规定:任何在中国大陆船厂建造的船舶,如果想靠泊美国港口,需要缴纳额外的高额费用。
![]()
这对于像阳明海运这样的全球航运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选择了中国船厂,虽然可能价格更有竞争力,但一旦船只建成,每次靠泊美国港口就要多付一笔不小的费用,长期累积下来,这笔账就很难算得清了。
2023年阳明海运北美航线占其总营收的38%,这么大的一块"蛋糕",显然不能轻易放弃。结果就是——招标文件几乎等同于"非日韩船厂莫入"的告示牌。
这种连锁反应并不仅限于阳明一家。据统计,自制裁政策出台以来,台湾三大航运公司(长荣、阳明、万海)的新船订单几乎全部流向了日韩船厂。以前那种"价格选中国,技术选日韩"的市场规律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因素主导的新格局。
![]()
一场关乎未来的赌注
阳明海运这次订单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全部选择了LNG双燃料船型。这看似是一个技术选择,实际上是对未来海运业脱碳路径的一次重要押注。
目前,全球航运业面临着严峻的减排压力。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规定,到2030年,全球航运碳排放需比2008年降低40%,到2050年则需降低70%。传统燃油船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在替代燃料的赛道上,LNG(液化天然气)、甲醇、氨气、氢能等选项各有支持者。阳明此次全线押注LNG,一方面是因为LNG技术相对成熟,可以减少约20-30%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则与地区供应链密切相关。
![]()
有意思的是,如果阳明选择甲醇动力船,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全球甲醇产能的40%以上集中在中国,另外还有北欧的一些供应商。但LNG供应链则更分散,日本、韩国、卡塔尔、澳大利亚等都是重要供应国。
这里有个小故事:去年一艘选择甲醇动力的欧洲集装箱船,计划在远东地区加注甲醇燃料时遇到了麻烦。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但由于缺乏专门的船用甲醇加注设施,这艘船不得不改变计划,多绕行了上千海里才解决了燃料问题。
这个看似小的插曲实际折射出了一个大问题:在全球绿色航运转型过程中,燃料供应链的地区分布将成为影响技术路线选择的关键因素,而这种选择又与地缘政治紧密相连。
![]()
无法自救的困境
阳明海运这次的订单决策,还暴露出台湾航运业长期以来的一个结构性问题——严重依赖外部造船能力。
数据显示,阳明海运现有船队中,超过90%的船舶来自日韩船厂建造。这不仅是阳明一家的问题,台湾三大航运公司的情况大同小异。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产能问题。台湾本土最大的台船公司年产能有限,目前排期已经排到了2030年,根本无法满足本土航运公司快速扩张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技术差距问题。在大型集装箱船建造技术上,台船与日韩领先船厂存在至少一代的技术差距。
![]()
这种依赖带来的风险不言而喻。2021-2022年全球航运市场爆发式增长期间,由于无法快速获得新船交付,台湾航运公司只能通过高价租船来应对市场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利润的流失。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船舶制造不仅关系到商业利益,还与一个地区的技术自主性和产业安全息息相关。台湾作为一个依赖海运的岛屿经济体,其航运命脉却掌握在外部手中,这种矛盾注定会在关键时刻被放大。
一个小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2023年全球集装箱船新订单中,仅日本船企就获得了台湾航运公司超过70艘大型集装箱船的订单,总价值超过250亿美元。这些订单足以支撑日本船企未来3-5年的稳定生产,而台湾本土造船业则几乎无缘分享这一盛宴。
![]()
红海危机与运价波动
2024年初以来,阳明海运的股价和业绩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上涨。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200%。这一亮眼表现的背后,是红海危机带来的全球航运市场剧变。
自2023年底以来,由于也门胡塞武装对经过红海的商船发动攻击,大量船舶被迫绕道好望角,航程延长了约40%,全球有效船舶供应量骤减。这直接导致了航运价格的飙升。
数据显示,2024年2月上海至鹿特丹的集装箱运价一度突破每标准箱6000美元,比2023年底增长了3倍多。对于像阳明这样拥有多艘船舶在亚欧航线运营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
但聪明的航运公司都明白,这种由地缘冲突带来的运价上涨是不可持续的。一旦红海局势缓和,运价可能会快速回落。因此,阳明此时加大新船订单投入,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做准备。
新船的优势不仅在于运力增加,更在于效率提升。以阳明这次订购的15000TEU级LNG双燃料船为例,其单位集装箱燃油消耗比老旧船舶低约30%,这意味着即使在运价回落时期,也能保持成本优势。
航运业有一句老话:"航运周期永远比你想象的长一些,也比你预期的短一些。"这次红海危机带来的短期红利,对阳明来说是弥补过去亏损、为未来投资积累资金的好机会,但绝不能成为战略懈怠的理由。
![]()
全球供应链的新格局
放眼未来,航运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博弈,而是上升到了海洋话语权的争夺层面。
首先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化。世界主要海洋国家都在加强对全球航道的控制力。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各大港口和航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
南海地区的岛礁港口扩建就是典型例子,这些看似商业设施的背后,往往暗含着对航道控制权的争夺。
技术上的突破也将重塑行业格局。核动力货轮的研发已经不再是科幻概念。据悉,某些国家已经在民用核动力船舶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这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远洋航运的能源结构。
![]()
同时,智能航运系统的应用也在加速,无人船技术的成熟可能会大幅降低航运成本。
军民融合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军船技术正在加速向民用船舶转化。比如LNG船的动力系统,很多都源自军舰技术的民用化应用,这不仅提高了船舶性能,也大大提升了产业链的附加值。
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趋势也在加速。区域化贸易网络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东盟-中东"这一三角物流圈的构建,正在减少对传统美欧市场的依赖。中吉乌铁路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联动开发,正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
最后是新兴市场的开拓加速。印度、非洲等地区的港口投资正在增加。虽然目前这些地区的港口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长期来看,它们可能会形成替代性的供应链节点,为全球航运格局带来新变量。
![]()
回到开头的阳明海运订单事件,它看似只是一个商业决策,实则是全球供应链重构大潮中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艘船的建造、每一条航线的开辟、每一个港口的投资,都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棋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