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视频中,一架银翼蓝尾的波音787在190米高度挣扎数秒,随后如断线风筝般坠向地面,246个生命在爆炸的火光中瞬间消逝。
01
波音安全神话的终结
当地时间6月12日下午,印度航空AI171航班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机场起飞仅一分钟后,这架波音787-8客机便如断翅之鸟坠入机场附近的Meghani Nagar区。
印度总理莫迪12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艾哈迈达巴德的悲剧令人震惊和悲痛。这令人心碎,难以言表。”
伴随着剧烈爆炸和冲天浓烟,机上242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印度前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维贾伊·鲁帕尼。Flightradar24数据显示,飞机在625英尺(约190米)高度失去信号时,机组曾发出Mayday紧急呼救。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飞机在坠毁前姿态稳定但持续掉高度、掉速度,未拉起即失速坠落。
这场空难终结了波音787自2011年投入运营以来连续14年的安全运行纪录。作为全球首款以复合材料为主体的民用客机,787曾被誉为航空工业的革命性产品。
在空难发生前,波音787全球交付量已达1123架,其中787-9最多(600多架),其次是787-8(300多架),最少的是787-10(100多架)。这款机型不仅被65家航空公司使用,甚至成为多国元首专机。
然而,安全神话在2025年6月12日被打破。涉事飞机注册号VT-ANB,机龄11.5年,正值“壮年”状态。2014年1月交付印度航空,属于较早一批交付的波音787。飞机原定执行艾哈迈达巴德至伦敦盖特威克机场的洲际航线,起飞时携带近100吨燃油,坠毁后立即引发剧烈爆炸和大火。
事故发生后,波音股价在美股盘前交易中暴跌5.61%,市值蒸发超80亿美元,市场反应强烈。
02
多重疑云笼罩的事故原因
事故调查刚刚启动,但多重线索已指向复杂的事故成因网络。
飞行操作成为首要怀疑点。专业分析指出,视频中飞机襟翼异常收起的状态与“操作失误”高度吻合。正常情况下,飞机起飞后应保持襟翼展开状态直至千米以上高度。
“机长让收轮,副驾一把把襟翼收了——这很像机长让收轮,副驾嘴上复诵指令,实际手上操作去动了襟翼,”航空专家唐驳虎分析道。涉事航班的副驾驶仅拥有1100小时飞行经历,刚改飞波音787不久。
印度航空业系统性问题同样难辞其咎。该公司的维护模式被业内称为 “拆东补西”,使用仿制水平低下的印度造零部件,维护记录备受质疑。涉事的艾哈迈达巴德机场跑道宽度仅为国际标准的一半,历史上有鸟击导致引擎起火的先例。
波音787自身的技术隐患同样值得警惕。今年4月,波音工程师Sam Salehpour举报787存在严重生产缺陷,指控波音“采取捷径加快装配速度”,导致机身连接出现空隙,未正确测量和修复。
举报信指出:“超过1000架787梦想客机生产过程中发生零部件遗漏,面临提前结束使用寿命的风险。”而全球交付总数仅1123架,意味着几乎所有787都存在隐患。
03
787安全记录背后的“系统性失守”
作为全球航空业的标杆机型,波音787“梦幻客机”曾以碳纤维复合材料机身、电传飞控系统和超高燃油效率的标签重塑行业想象。
然而,从锂电池起火到空中解体风险,从吹哨人举报到监管争议,这一“技术神话”的裂缝正逐渐演变为一场关乎全球航空安全的信任危机。种种迹象表明,这不仅是单一产品的质量失控,更是资本逐利与工业安全碰撞下的时代性困局。
早在2019年,波音工程师萨姆·萨利赫普尔(Sam Salehpour)首次揭露787生产过程中的“暴力装配”问题:工人强行推挤未完全对准的碳纤维机身部件,导致材料产生肉眼难辨的微小变形,长期疲劳下可能引发空中解体。
这一指控直接挑战了787引以为傲的“革命性技术”逻辑——复合材料机身虽减重15%,但其抗冲击性能远逊于传统铝合金,而装配误差的积累将放大结构脆弱性。
事实上,隐患早有预兆。2020年印度班加罗尔工厂被曝出“树脂含量超标”事件,导致多架787机身出现裂纹;2023年承包商更被曝对前耐压舱壁违规钻孔,这一关键部件直接维系客舱压力系统。正如航空安全专家戴维·里门(David Riemen)所言:“波音把供应链分散到全球42家工厂时,质量管控已形同虚设。”
而787的技术创新也暗藏系统性风险。2013年全球停飞事件将锂离子电池过热缺陷推至台前——仅一个月内,波士顿与伦敦两地相继发生电池起火事故。尽管波音后续加装防护罩,但系统故障仍未根除,2019年东京至大连航班因风挡玻璃破裂紧急返航,2022年上海至温哥华航班则因灭火系统卡滞迫降东京,与吹哨人描述的“电气系统突发性失效”高度吻合。
事实上,FAA审计暴露出波音生产体系的全面溃败:2024年生产审查中,89项标准有33项未通过,主要涉及制造工序违规和质量记录造假。而交付禁令已成常态——
·2021年5月因机身缺陷暂停交付
·2022年审计发现数百架飞机需返工,损失超55亿美元
·2023年2月再度因供应商舱壁分析错误停飞
法律文件显示,波音长期将787返工成本列为“异常支出”掩盖真实损失,德勤审计多次警告却收效甚微。2024年美国司法部认定波音违反空难和解协议,或面临刑事起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波音的研发投入,根据波音2023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同比缩减12%,而股东分红却增加20%;同时,质量控制岗位裁员15%,技术骨干流失严重。这种短视行为导致隐患长期被压制:前压力舱壁缝隙问题早在2017年便被FAA列为重大隐患,却因商业利益搁置整改。
04
中国天空的145架梦想客机
从举报人离奇死亡(约翰·巴内特2024年疑似自杀),到管理层对工程警告的系统性压制,波音已陷入“利润压倒安全”的恶性循环。然而,相较于一团乱麻的波音,更多人好奇的是——我国有多少架波音787?
截至2025年4月,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共运营145架波音787,涵盖787-8(54架)和787-9(91架)两型。
这些飞机已成为中国航空公司远程航线的骨干力量。厦门航空的远程航线完全依赖波音787,以致“极端不够用,影响业务”。
05
停飞与否的两难抉择
面对印度空难和波音787的系统性质疑,中国民航面临艰难抉择。
2019年,中国曾率先停飞波音737 MAX,开创全球航空安全决策的先例。那次果断行动极大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今,面对上百架架787的停飞抉择,决策者需在风险预防与经济影响间寻找平衡。
支持停飞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的生命最重要”,万一飞着飞着出事断裂就完了。既然媒体报道情况如此严重,民航局若不下令停飞,反而可能引发公众质疑。
反对立即停飞的声音则强调科学态度。日本全日空作为787启动用户,其首架787已服役近12年,今年1月还重新布置座位投入廉价航线,显示对飞机安全性的信心。全球65个客户中,甚至包括多国政府专机用户,塔吉克斯坦去年才购入一架二手787-8作为政府专机。
折中方案是等待FAA的权威判断。航空安全专家指出:“如果还未发生严重事故,一般这种举报都由联邦航空局牵头调查。无论属实与否,它都会主动公开说明。如果真的存在问题,FAA会发布修正令”。
波音787的复合材料机身维修成本极高,2024年南航一架787擦尾事故维修费用高达20亿元,这种成本考量也可能影响航空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
06
点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