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防部官网消息,应蒙古国防部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分队将于6月中旬赴蒙参加“可汗探索-2025”多国维和演习。这一消息与5月14日中蒙第二条跨境铁路——甘其毛都至嘎顺苏海图铁路的开工形成呼应,标志着中蒙在基础设施联通与安全合作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条全长约19.5公里的铁路,虽距离不长,却承载着中蒙能源合作的战略使命。作为蒙古国最大的煤炭出口口岸,甘其毛都口岸2024年进口煤炭超8300万吨,占蒙古国总出口量的91%。铁路建成后,年运输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相当于蒙古国近六成的煤炭出口量将通过这条“钢铁通道”进入中国市场。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运输成本可降低40%,运输时间从3天压缩至20小时,煤炭损耗率从5%降至1%。
蒙古国资料图
铁路设计上采用双轨距并行的创新方案,中国段使用1435毫米国际标准轨,蒙古段沿用1520毫米俄式宽轨,通过6公里长的跨境桥梁实现无缝衔接。这种设计既尊重蒙古国的既有铁路体系,又为未来中蒙俄铁路网的互联互通预留空间。值得注意的是,铁路项目由中蒙双方“统一设计、各自建设”,中国境内段由国家能源集团投资,蒙方段由塔本陶勒盖铁路公司推进,俄方未直接参与。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蒙古国铁路长期由俄蒙合资公司主导的局面,为区域基础设施合作提供了新范式。
就在铁路开工不到一个月,国防部宣布的联合演习引发国际关注。“可汗探索”系列演习自2003年起由美蒙主导,2006年扩展为多国维和行动,中国自2015年起连续参与。此次演习聚焦边境管控、反恐协作、人道救援三大领域,地点选在内蒙古的策克—西伯库伦口岸,恰好是中蒙规划中的第三条跨境铁路枢纽。时间节点的选择也耐人寻味:演习安排在印蒙“游牧大象2025”联合军演之后,而中国参与的是有20多国参加的多边框架,与印度的双边演习形成对比。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蒙古国的战略选择凸显其在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智慧。作为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国,蒙古长期奉行“第三邻国”政策,试图通过与美、日、印等国的合作分散风险。但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俄罗斯深陷乌克兰危机,蒙古逐渐认识到务实合作的重要性。2024年,中蒙双边贸易额达190亿美元,其中蒙古国对华出口占比91.3%,经济依赖度显著提升。此次铁路与军演的同步推进,既是对中国市场的深度绑定,也是向国际社会释放稳定合作信号。
蒙古国资料图
对中国而言,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巩固能源安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24年进口量达4.3亿吨,其中蒙古焦煤占比15%,铁路贯通后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25%。通过铁路直连矿区,北方钢铁、化工企业将获得稳定的焦煤供应,每吨物流成本可降低80元,直接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此外,铁路接入国内网后可覆盖长三角10%的电力用煤需求,缓解“西煤东运”压力。
国际社会对中蒙合作的反应呈现分化态势。俄罗斯虽未直接参与铁路项目,但通过支持中蒙合作,既换取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外交支持,又可优化西伯利亚天然气南下路线。美国则试图通过“第三邻国”政策施加影响,2024年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向蒙古提供1.72亿美元贷款,要求铁路招标信息公开,给中资企业设置障碍。印度近期与蒙古的军事互动,被解读为在地缘政治中寻求制衡中国的筹码。
中蒙合作的深化也面临现实挑战。蒙古国国内政治波动可能影响项目连续性,2027年总统选举后政策是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此外,铁路双轨距设计虽解决技术衔接问题,但货物在边境仍需换装,可能影响运输效率。如何平衡与中俄的关系,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仍是蒙古外交的核心课题。
蒙古国资料图
总体而言,中蒙跨境铁路的开工与解放军赴蒙演习,标志着两国合作从单一经贸领域向多维战略协作升级。这种“基建+安全”的双轨模式,既满足蒙古经济发展需求,又为中国构建北方安全屏障提供支撑。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地缘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蒙合作的深化不仅为两国带来实际利益,更为区域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