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蛇一直是神秘又让人充满敬畏的动物。
尤其是在古代,对于蛇是有很大的偏见的,老祖宗就留下了“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蛇不死七分罪”的说法。
然而时代不同了,现在提倡的是见到蛇了,不要轻易去伤害,免得被蛇咬伤。
村里的一位60多岁的捕蛇老人说,相比于人怕蛇,实际上蛇更怕人的。它们见到人了,一般都会直接逃走,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遇到这三种特殊情况才会咬伤人。
那到底是哪三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些经验之谈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动物行为学原理,也关乎每个人在野外的安全。
一、蛇攻击人的三种触发情形
(1)护卵本能引发的防御行为
繁殖期是蛇类最敏感的阶段。许多蛇类,如竹叶青、眼镜蛇等,都有强烈的护卵习性。
在蛇卵孵化前,雌蛇会盘踞在巢穴周围,警惕地守护着后代。当人类无意间靠近蛇巢时,即使没有任何攻击意图,蛇也会将其视为严重威胁。
这种行为源于生物保护后代的本能,就像母鸡护崽一样,一旦感到卵受到威胁,便会发动攻击。
研究表明,护卵期的蛇攻击性比平时高出3-5倍,甚至会放弃隐蔽,主动发起进攻。
(2)领地意识下的驱赶行为。
有不少蛇类,也是典型的领地性动物,它们会通过分泌气味标记领地边界。
当人类无意中踏入其领地时,蛇会将其视为入侵者。特别是蝰蛇、响尾蛇等,会通过发出嘶嘶声、膨胀身体等方式发出警告。
如果“闯入者”没有及时撤离,蛇就会发起攻击。这种领地防御行为在山区、草丛等蛇类栖息地较为常见,每年因误入蛇类领地而被咬伤的案例占比超过20%。
(3)自卫反击的应激反应。
蛇类的攻击大多属于自卫行为。当受到踩踏、棍棒击打等直接伤害时,蛇会出于本能反击。
在野外行走时,若穿着短裤或未注意脚下,很容易踩到隐藏在草丛、落叶中的蛇。
此外,一些人出于好奇或恐惧主动攻击蛇,反而会激怒它们。据统计,超过60%的蛇咬伤事件,都是由于人类主动挑衅或意外触碰引发的。
古人说“打草惊蛇”,去野外用竹竿提前敲打草丛,这实际上是有道理的,就是为了避免误踩到蛇而被咬伤,提前敲打就是让蛇听到动静,主动逃离。
二、遭遇毒蛇,要不要快速逃跑?
当遇到毒蛇时,很多人会陷入“跑还是不跑”的两难境地。科学研究显示,大多数蛇类的短距离冲刺速度可达每小时15-20公里,远超人类的奔跑速度。
因此,盲目逃跑不仅难以摆脱,还可能因快速移动刺激蛇的攻击欲望。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冷静,缓慢后退,避免与蛇对视,逐步远离其领地范围。
对于有攻击性的眼镜蛇、眼镜王蛇,可利用长棍、树枝等物品进行防御,但切忌主动攻击。
三、被蛇咬伤后怎么办?可以用嘴巴把蛇毒吸出来吗?
一旦不幸被蛇咬伤,第一时间的处理至关重要:
1. 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毒素加速扩散。
2. 标记蛇类特征:记住蛇的颜色、花纹等特征,便于医生判断蛇种。之前有媒体报答,有人被蛇咬伤了,然后把蛇打死了,带去医院了,医生还夸他做得对,这样虽然有点冒险,但却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能辨别是什么蛇,方便及时注射相应的蛇毒血清。
3. 冲洗伤口: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洗,减少伤口处毒素残留。
4. 切勿自行处理:不要使用刀割、吸吮、冰敷等错误方法,也不要盲目使用止血带
5. 尽快就医:争取在2小时内注射相应的抗蛇毒血清,这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至于一些影视剧中所出现的,用嘴巴吸毒,这样是不建议使用的。因为如果嘴巴没有溃疡伤口还好,如果有的话就也会中毒的。
结语语
蛇类的攻击行为,本质上是生存本能的体现。了解它们的习性,保持安全距离,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避免悲剧发生。
在野外活动时,穿长筒靴、使用登山杖探路、不随意翻动石块草丛,都是预防蛇咬伤的重要措施。
与蛇类保持“互不打扰”的默契,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