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0日,位于静安区常德路与武定路交界处的PAC购物中心(下文简称:PAC)对外亮相,目前项目已运营半年,进入春夏好时节后PAC的状态也愈发出色,同时收获业内不少好评,几次探班后,聊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如标题所述——PAC诠释了我对“口袋公园”的另类理解。明明是一则中型体量商业项目,怎么会和“口袋公园”扯上关系呢?下文详解。
形似
当两件事物作比较时,先得说清形态上的关系。
口袋公园一般几百平左右;PAC总体量4.3万方,由“盒子+街区独栋式建筑”构成。怎么比?当然是相对意义上的对照。
前者往往是服务于周边社区、活化城市小型公共空间;而把PAC置于“泛静安寺商圈”语境进行探讨时,两者就有了共性。
当静安寺商圈除了南京西路静安寺核心区域外,能级可延展至铜仁路、永源路,甚至何东故居、现所等众多滋生于城市街区肌理内的街区/非标项目,位于地铁7号线昌平路站与静安寺站之间的PAC在距离层面位于此列。
这些项目在形态、定位等方面有各自明确的差异化特色,助力着整个大商圈达成多元化发展以及共荣。
PAC拥有片区主流商业少有的开放式结构形态,让“口袋属性”得以成立。同时,这也成为项目实现差异化,提出“自在生活,随心而聚”定位理念的基底。
从文案风格能看出,项目无意与核心商圈主流项目正面交锋,而是期望利用充裕的户外空间、自然环境以及天然社交标签,为客人带来更为自在的聚会、放松场域。
城市商业空间需要节奏、呼吸感,以及不同的街区尺度和商业定位,全盘慷慨激昂未必是一首好曲子,抑扬顿挫或许更有魅力。这种节奏来源,可以是小马路,可以是历史故居,可以是隐藏在居民住宅区内的一栋小楼,而PAC购物中心,则提供了又一新的变奏。
神似
如果说规格尺度方面,PAC与口袋公园只是具有相对共性,那个人认为项目的众多理念标签更具口袋公园神韵。
社交场域
公园可以独处也可以社交,口袋公园的社交性,更多体现在邻里感的轻社交,PAC同样如此。
作为商业项目,除了在公共空间设计适合社交的休闲区域外,社交本身也是转化商业价值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目前项目的餐饮业态占比达到40%,多数商户均选址于街区部分或拥有沿街界面,休憩者与就餐者连成一片,商户与客人间达成了更好的连接。
对于商户品牌的选择方面,PAC主要瞄准相对具有稀缺性,能满足不同口味偏好的品牌,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品类选择,达成较为完善的餐饮细分业态组合。这些在此前的新闻稿中都有写到,因此这里就不赘述了。
PAC购物中心12月20日致新启幕 以“小而美”澎湃城市商业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大外摆尺度是PAC的有趣看点,多数项目沿街一般放置两排遮阳伞已足够,PAC部分餐厅甚至多达三排。一方面,由于街区动线宽敞,外摆可拉平原本参差的间距,适当增加紧凑性和商业密度;另一方面,热闹的就餐氛围几乎是PAC目前最重要的商业标签,客人在用餐时间营造极好的休闲和社交感,是PAC理想中的模样。
另外,我几次探班都发现来项目的外国友人占比颇高,形成了特有的国际化观感。这一方面与项目地处市中心大商圈有关,同时餐饮商户中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品牌,例如土耳其餐厅等,能够吸引到特定精准的目标客群,进一步诠释“友邻社交”属性。这与很多小清新式的开放式街区项目迥异,也彰显出项目独特的定位。
内容运营方面,不论是去年底启幕时的“自在市集 北欧之旅”,还是正在进行的首届「自在生活节」 ,项目皆以派对、互动、体验等形式,并利用立体化户外空间的丰富点位进行呈现。此次「自在生活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利用项目全域内多元化的空间、全时段推出近100场丰富多样的活动,诠释PAC所倡导的自在生活美学。
据悉未来,项目依旧会专注于“美食、音乐、运动、宠物”这四个具有强社交属性的标签,并将其打造为长期运营方向。
空间塑造方面,位于2层的“蛋壳露台”从开业伊始就成为项目吸睛点位,几乎在各个视角、不同的楼层都能聚焦。
在活动期间这里会作为水吧休憩区,甚至可以直接打造为一个独特的室外沙龙空间。
未来若能更为频繁、常规地引入咖啡饮品业态,配合公区座席,足以强化高区的社交活力。
如果仅看街区商业部分,个人认为这可能是我见过最接近小型城市更新非标案例的主流商业项目之一,理应成为PAC的一大魅力所在。
文化输出
文化属性,是口袋公园相对高阶的标签。可以作为城市文化传承和展示的载体,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公园设计,打造具有特色的景观,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置于PAC,项目错落有致的红砖幕墙设计极具辨识度,按照官方示意,既致敬了在地文化,又呼应了城市肌理,人文价值加分。
有一说一,在上海市场,采用红砖设计元素的项目不胜枚举,但能够一眼认出的,PAC稳占一席,彰显项目设计团队的巧思——能够易为人记住是好建筑的标签之一。
除了硬件设计匠心独具外,软件层面也有所建树,在「自在生活节」期间,项目与英国插画艺术家Daniel Frost合作打造了中国装置首展,将涂鸦艺术“立体化”地在室内外全域分布呈现,展现出具有文化多样性、趣味性和想象力的打卡调性。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类氛围营造方式,相信从本文的配图大家已经能有所感知。
自然生态
口袋公园不可能缺失的自然生态,在PAC中也能寻觅到。
在项目主街区动线的北侧,隐藏着一个绿地空间。内含人行步道、宠物设施等,与商业区域一楼之隔,但又互不打扰。同样是由PAC进行设计和维护,如果说街区本质上还是开放式商业空间,那这里则是真正意义上服务于周边社区的自然空间,是最具“口袋公园”本意的呈现。
全局友好
口袋公园的“友好”体现在对不同人群的包容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上,同时对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友好,这是公园置于城市建设重要的“社会责任”。
在商业领域,拥有多元化空间的项目,同样为实现多样化友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例如全天候的开放,能满足人们任意时间到场(也许只是小憩),开放式的结构则有助于不同类型的客人(例如携宠的、残障人士等)获得更为充裕便捷的体验空间。
具体到PAC的实景,同样做了众多考量。例如户外核心区域被设置成舞台点位,亮相至今持续在举办各种活动。这里平日铺设草坪,是客人的休憩地,据悉草坪下方还藏有喷泉装置,如果未来开放后,势必会吸引到更多孩子们在此嬉戏,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活力人文场景。
与之对应的,是大阶梯以及位于2层极为适宜的公共休憩空间。在项目内部,打造了一个更为迷你立体的“口袋公园”。
宠物友好已是多数开放式空间的必要标签,项目早已制定了“宠物友好公约”,并设置有便便袋、宠物垃圾桶等各种软硬件设施,由于该领域在当今商业项目中已不鲜见,因此就不赘述了。
PAC目前引入的包括意大利公路车Pinarello超级旗舰店、电动机车集合店Beach Monkey首家俱乐部店、太平洋自行车旗下子品牌BIRDY等多个品牌,为项目建立骑行友好标签创造了条件,结合项目沿街商户外场充裕的公共区域,能为骑行客提供足够的便利,且在物理空间层面让不同类型的客人间能够各取所需。
最后说说盒子部分。虽然开放式街区是PAC的差异化特征,但与写字楼连接更为紧密的购物中心部分同样重要,目前我的感受是,服务周边先行,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这可能是PAC的一大博弈点——如果按照纸面规划探讨,项目理应服务好周边的优质社区以及自身的写字楼客群。但由于PAC商业先行,写字楼招租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也就意味着本身体量不大的购物中心内场暂时无法引入更适合写字楼刚需的如小餐饮等日常消费业态。
目前的定位以健康生活方式、新潮运动品牌为主,这符合当下的消费趋势,同时配以包括健身美颜、宠物友好、大型商超等社区客及写字楼均会有需求的品类品牌作为补充。未来在整体规划方面也许会伴随写字楼招租的进度有所改变,对于购物中心部分的进展,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是我对现阶段PAC的一些感受,他不是口袋公园,但在商业项目范畴中,独具口袋公园气质,是令人回味的看点,如果我能有幸住在附近,定会为拥有这样一个特色场域而欣喜。希望项目能够持续强化优势,不断完善,成为吉宝在上海商业市场烙下独特标签的优质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