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在东晋的长安城,佛教的香火在当时的社会中愈加盛大。鸠摩罗什,这位从龟兹国传来的高僧,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翻译家。他不仅在佛学的研究上拥有极高的造诣,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在这位大德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的弟子们依旧心存疑问。特别是僧肇,这个弟子从小便跟随鸠摩罗什修行,对佛教的理论充满了敬仰,但心中一直有个疑惑,那便是如何见到“心光”——这个佛学中的神秘境界。
![]()
一、
有一日,僧肇决定问问自己的老师。他心中不禁好奇:为何自己在持咒时,总觉得心中混乱,难以静下心来?那时的鸠摩罗什,身体愈发衰弱,但每一次与弟子们的对话,却总是充满着深意。僧肇跪拜在师父面前,缓缓开口:“师父,弟子愚钝,无法理解佛教中的‘心光’之道。如何才能在修行中见到这心中的光辉?”
鸠摩罗什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一丝慈悲。大师的回答并不急于给出,而是略带沉思的目光向窗外投去,仿佛在寻找着什么。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僧肇的疑问,更是所有修行者内心深处的渴望——“心光”是佛法修行中一项极为神秘而深刻的实践。
几日后,鸠摩罗什终于给出了他的答复。那一夜,月光如水,洒在清凉的庭院中,僧肇在一片安静的氛围中,静静地等待着师父的开示。鸠摩罗什缓缓坐下,语气低沉而庄重:“想要见‘心光’,必须通过修行。修行并非仅仅在口中念诵咒语,真正的力量来自心中的清净。”他说着,眼神深邃如远古的潭水,仿佛将一切看透。
![]()
“心光?它并不遥远,它就在你心中,只是你未曾发现。”大师的话语让僧肇恍若触电,心中燃起了从未有过的火花。心光?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如何才能真正见到?不等僧肇继续问下去,鸠摩罗什微微一笑,伸手指向天边的月亮:“‘心光’是心灵的觉醒,是如月光般澄澈、纯净的光辉。每个修行者,都有能力在自己心中点燃这光芒。但若心中杂念重重,怎能看到光明?”他顿了顿,又继续道,“欲得心光,必须先清净其心,去除内心的烦恼和杂念,心清净,光便现。”
僧肇如梦初醒,恍若豁然开朗。但他的心中仍然有一个疑问:如何清净心境?难道只是简单地去掉杂念,便能见到那道光吗?师父所讲的,究竟是不是他一直渴求的答案?这时,鸠摩罗什再次开口:“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数的杂念和执着,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静心。修行,首先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保持清静,才能真正见到心光。”
他没有马上给出更多的指引,反而转身离开,留下了僧肇在那片月光下沉思。大师的话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心中深藏的疑问,却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思索。僧肇的内心开始变得异常激动,心光,真的存在吗?他一定要在自己的修行中找到答案,点亮内心的这盏灯。
接下来的几天,僧肇不再急于寻求答案,而是专注于修行,开始每天在深夜中默坐,专心致志地去除心中的杂念。他发现,在他不断的修行和静坐过程中,内心逐渐变得平静,似乎真的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光芒,像是心灵深处的一道光在指引着他前行。但他仍然感到迷茫:这光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他所追求的“心光”?而他所获得的答案,又是否能够帮助他达成更高层次的觉悟?这些疑问在僧肇的心中盘旋,而此时,鸠摩罗什大师又一次带着他的智慧指引出现,准备揭开这一切的秘密。
二、
几日后,僧肇依旧在深夜中修行,每一次静坐,他都能感受到一种隐约的清凉气息,仿佛内心的混乱逐渐得到抚平。然而,他的疑惑依然没有得到解答,心中的“心光”依旧模糊不清。虽然他开始能在冥想中感受到一丝微弱的光亮,但那是否就是“心光”呢?还是一种错觉?就在他再次感到困惑时,鸠摩罗什大师再次出现在他面前。那天,月光如水洒落在庭院中,静谧而深远。大师看着僧肇,眼神深邃,似乎洞察了他内心的迷茫。“你是否感受到了什么?”鸠摩罗什温和地问道。
僧肇低下头,沉默片刻后答道:“师父,我在冥想时,感受到了内心的光明,但它似乎是短暂的,模糊不清,我无法确定那是否就是‘心光’。”
鸠摩罗什微微一笑,轻声说道:“若你能在心中默念这三句,你便会清晰地看到真正的‘心光’。”他停顿了一下,缓缓开口道出了三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