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秋季都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春季开学以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易在学校及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最近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常常疑惑:孩子口腔里长疱疹,到底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容易让人混淆,但它们实际上是“同宗不同貌”的疾病。今天,重庆市疾控中心就来为家长们揭开这两种疾病辨别的关键。
同根同源:肠道病毒引发的 “兄弟病”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由肠道病毒引起,在病原学上关系密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最为常见;疱疹性咽峡炎则多由柯萨奇病毒 A组引起,如A1、A2、A4-A7、A9、A10等。正因如此,两种疾病在发病季节和易感人群上高度重合,主要流行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
两者都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亦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和密切接触传播;都属于自限性的疾病,但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
症状差异:从疱疹分布锁定 “真凶”
虽然都是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症状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疱疹的分布是辨别二者的关键。
如何辨别?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症状主要表现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胳膊、腿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一般1-2周左右自愈,但少数患儿(尤其是感染 EV-A71 型病毒的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引发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则主要集中在口腔后部,如咽腭弓、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等部位,多数患儿症状相对较轻,病程约为1周,极少出现重症病例。
此外,两种疾病伴随的全身症状也略有不同。
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为低热,除疱疹外,可能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热症状相对明显,体温可达 38℃ - 40℃,因口腔疱疹疼痛,常导致患儿流口水、拒食。
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构筑健康防护网
两种疾病的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水传播。
如何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01、勤洗手
教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疱疹患者后等。家长在接触孩子前后、处理孩子粪便后也应及时洗手。
02、常通风
保持家庭和托幼机构等场所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03、讲卫生
定期对儿童的玩具、餐具、奶瓶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煮沸消毒 10-15 分钟,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衣被勤晾晒;避免让儿童与患者密切接触。
04、少聚集
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
05、种疫苗
EV71 疫苗可有效预防由 EV71 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虽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6月龄-5岁儿童建议尽早接种,建议在手足口病流行高峰前(重庆一般是3-4月)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 2 剂次,间隔 1 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疾控提醒
患儿发现手、足、口疱疹,应速去正规医院就诊,如确诊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按要求进行居家隔离等措施。
来源:重庆疾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