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汤蠡。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在国家卫健委6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特殊的无偿献血者代表走进公众视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汤蠡,在过去八年多时间里献血100多次,累计捐献全血2000毫升、血小板122个治疗单位。
“第一次献血是在大一刚满18岁时,我觉得它就像一份特殊的成人礼,证明我有能力为他人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了。”回忆初次献血的场景,汤蠡说看着血液从手臂流出,最初感到有些紧张,但更多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从此以后,他就与献血结下缘分,几乎只要到了献血间隔,都会去献血。
与“坚持”相比,汤蠡更愿用“平凡”定义献血行为:“坚持”意味着挺困难,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继续,但对他来说,从献血当中获得的远比付出的要多得多,因为献血不会影响健康,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相反,为保证血液质量,他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管理,养成了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的习惯。“献血给了我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和一种能够帮助他人、救助生命的价值感,对我来说也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
“一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抱着这样的信念,汤蠡除自己定期献血外,还加入北京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负责策划和组织校内献血活动。“我们尝试让更多同学关注和了解无偿献血,进而迈出献血的第一步。亲身实践过的同学,就不会再有畏惧感,很多人就成了献血活动的‘常客’。”他说。
“当你了解献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尝试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面对首次献血者的犹豫,汤蠡建议多听听来自各方特别是献血者的声音,也可以做一次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或者陪家人、陪朋友一起献血,近距离观摩和体验。
汤蠡介绍,团队为献血同学提供了暖心贴心的全流程服务。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合作开展献血车进校园活动,采取线上分时段预约、电子化信息收集等方式,提高了活动组织效率;对于报名献血的同学,通过微信群进行献血知识的再科普,及时回应同学疑问,消除紧张心理;在献血现场,安排志愿者对献血同学提供全流程服务,并进行献血后注意事项的提醒。
“在校园内,我们也希望赋予无偿献血更多的文化因素,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北大特色的献血活动组织模式。”汤蠡表示,通过设计相关精美纪念品、设置打卡点、为献血者拍照留念等,让参与献血活动成为一种值得纪念的青春记忆。同时,也鼓励院系和党团支部以团体形式集体报名,发挥党团员的先锋作用。近年来,北大献血人数持续提升,累计超过2万人。
发布会上,汤蠡还呼吁更多高校、更多同学行动起来,以健康的体魄积极参加献血活动,献血传递希望,携手挽救生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