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上海土著的困境,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上海的问题不是排外,而是绩效主义。就是因为这个,才出现了被一边倒指责的排外。
问题不在于口音,也不在于别的,就是绩效,真论口音,上海口音和江苏南部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别,能有多大的区别?就这么一点差别,有什么资格指责外地人?
上海的文化,排斥的是没有绩效,不是别的。上海人不是讨厌外地人,是连着本地人一起讨厌,浦西的人讨厌浦东的,在浦西发展好,浦东还没起来的时候,就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等到浦东起来了,乡下成了高楼大厦了,浦西没话说了,内部就互相讨厌起来了。市区开始鄙视郊区,北四区被讨厌完,没有办法鄙视静安之类的老城区,虹口杨浦也能互相瞧不起。
归根到底,是经济的问题,是绩效的问题,谁干得好,就夸赞谁,谁干的不好,就鄙视谁。不仅如此,还沾沾自喜,认为这套价值观是对的。
但是,搞着这套价值观的时候,上海的老一辈土著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那就是要卷绩效的时候,自己卷输了,怎么办?
上海不是集中营,是自由市场,上海没有围墙,是谁想来谁来,更能卷的人,绩效更高的人,永远都有,这些人来到十里洋场,没有真心话,全是大冒险,投机倒把也好,还是勤恳做生意也罢,总有新的英雄豪杰纵横四海。
土著哪里来的自信,觉得自己一定能卷过这些人呢?人不会因为自己出生起点好就有豁免权。
起点高从来不代表结局好,上海土著只是起点高,也仅此而已,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土著让从各行各业挤出来了,成了失业人口,就这也有十万人。
后面怎么办?
外地人没有卷赢,上海没出头,转头可以去杭州或者南京,又是一条好汉。原本有房子的还好,还可以卖了房子,但是一代人卖房子,二代人怎么办呢?
于是只能不断往外搬迁,一直搬迁到犄角旮旯的地方。就业也变成了老三样,不是便利店,就是地铁站,实在不行只好去做保安。
这还是房子可以卖的,静安区还有老西门一带,还有一些保护的房子,卖不了也拆不掉,那又怎么办呢?于是也没有办法,看起来很香的户口,从来也和上海的底层土著没有什么关系。
这些人甚至卖了房子都去不了外地,因为在上海干没技术的工作还能赚四五千,到了外地就只能赚两三千了。
土著的悲歌或许不止在西部,不止在美国,也在上海本地。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但从来不是本地人的,绩效主义起来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