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富翁提出中美开战三原则,这个美国富翁凭什么给中美冲突定规矩

0
分享至

前言

这两年中美关系搞得人心惶惶,军事专家天天在电视上说两国快要擦枪走火了,听得人直冒冷汗。

可就在大家都觉得要出大事的时候,美国那个桥水基金的老板达利欧却跳出来说:真要打起来,咱们得文明点,别杀人也别占地盘。

一个搞钱的为啥要管打仗的事?这套"温柔战争"的想法能靠谱吗?


作者-彤

有钱人的"奇葩"战争指南

达利欧这老兄脑洞真够大的,竟然给中美开战定规矩。这位桥水基金的掌门人,管着1500多亿美元的天文数字,按理说应该天天盯着股票曲线,可他偏偏操心起了战争这档子事。


2023年4月,这位金融界的传奇人物在LinkedIn上发了篇长文,标题叫《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的原则》。


他在文中提出了三条"战争底线":第一,不能直接攻击对方军事人员,可以搞海上对峙,可以通过盟友代理,但别真刀真枪拼人命。


第二,冲突不能在中美本土进行,要打就在公海上打,别让战火烧到上海或者洛杉矶。

第三,禁用大杀器,核武器、网络攻击、太空武器这些毁天灭地的玩意儿碰都别碰。


听着是不是像小孩子过家家?但达利欧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把中美比作"两个巨人在悬崖边掐架",一个不小心就得双双摔下去,连带着把全世界都拖下水。这位见过大风大浪的老江湖,眼神里透着的不是天真,而是深深的忧虑。


要知道,达利欧跟中国的缘分可不浅。

1984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那会儿街上还全是自行车,他却敏锐地嗅到了这片土地的巨大潜力。1995年桥水基金进入中国市场,算是最早吃螃蟹的外资基金之一。这些年来,他儿子还在北京住过一年,学中文、体验文化,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国通"。


所以当他开口谈中美关系时,那份关切是实实在在的,不是隔岸观火的局外人心态。这样的背景让他的"奇葩"建议多了几分分量,也让人开始琢磨:这个想法到底从何而来?

一笔400万亿的生意账

别急着笑话人家异想天开,达利欧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人家是认认真真算过账的。作为金融界的顶尖高手,他最擅长的就是用数字说话,而这次的数字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202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6644亿美元,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把两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深度融合算进去,这个数字轻松突破万亿。达利欧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中美经济就像连体婴儿,表面上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实际上血管、神经早就纠缠在一起,一个出事另一个必然跟着遭殃。


他还翻出了历史教科书。二战前美国对日本搞石油禁运,本想通过经济制裁让日本服软,结果呢?把日本逼急了,直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达利欧担心的是,现在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制裁、技术封锁,会不会走上同样的老路?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中美真的全面开战,全球GDP将缩水30%以上,相当于蒸发掉整个美国经济的体量。

更让他睡不着觉的是桥水在中国的巨额投资。从股票到债券,从基础设施到新能源项目,桥水在中国的布局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2020年疫情期间,他还主动安排资金支持中国抗疫,那份情感投入不是装出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是个值得信赖的市场",这不是客套话,而是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信任。

所以当他提出"文明战争"的概念时,既有商人的精明算计,也有对和平的真诚渴望。他知道,一旦战争爆发,不仅是他个人财富的缩水,更是全人类文明的倒退。


可是啊,光有账本还不够,还得看外面的世界怎么评价这套理论。

全世界都炸锅了

达利欧这话一出,各路人马都坐不住了,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颗炸弹,激起的水花四溅八方。


军事专家们率先发声,而且基本都是泼冷水的调调

不过也有支持的声音,哈佛大学的一位国际关系教授认为,达利欧的想法虽然理想化,但体现了对现代战争的深度思考


他提到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各种军控协议,虽然不能完全阻止冲突,但确实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安全阀"的作用。还有学者拿乌克兰冲突举例子,说俄乌双方在某些领域确实有默契,比如都避免攻击对方的核设施,这证明即使在战争中,某种程度的克制也是可能的。


网民的反应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调侃说:"达利欧是不是看多了《钢铁侠》,以为战争都是机器人打架?"也有人认真分析:"也许他说的有道理,现在的战争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高科技武器越来越厉害,控制破坏规模确实很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游戏玩家跳出来说:"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和谐模式'吗?想法不错,但操作起来估计很难。"


各国政府的态度更加微妙。美国官方没有正面回应,但有匿名官员向媒体透露:"我们欢迎任何有助于维护地区稳定的建设性想法。"

中国外交部的表态则相对克制:"我们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冲突。"这种外交辞令虽然没有直接评价达利欧的建议,但至少没有一口回绝。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美苏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双方剑拔弩张却始终没有爆发全面战争,靠的就是各种明规则和潜规则的约束。

也许达利欧的"三不原则"听起来天真,但谁能保证它不会在某个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理想很丰满,现实挺骨感

说了这么多,咱们得实事求是地问一句:达利欧这套"温柔战争"的理论,到底靠不靠谱?

技术层面看,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达利欧设想的"无人机对决"听起来很科幻,但真到了生死关头,谁能保证不会有意外?海上的一次擦枪走火,就可能瞬间演变成大规模冲突。更别说网络战、太空战这些新型作战方式,界限本来就模糊,想要严格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政治层面看,国家利益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根本因素。台湾问题对中国来说是核心利益,绝无妥协余地;对美国来说,维护在亚太的霸权地位同样不容退让。在这种零和博弈的逻辑下,任何温情脉脉的规则都可能在关键时刻被抛到九霄云外。


但话说回来,达利欧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理想主义的意义不在于立即实现,而在于指明方向。就像联合国成立初期,谁都知道世界和平是个美好但遥远的目标,可正是有了这个目标,人类才在一次次冲突中学会了克制和妥协。


更重要的是,达利欧这个话题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启发价值。当全世界都在讨论中美会不会开战时,有人站出来思考怎样避免战争,或者至少怎样减少战争的破坏,这种思维方式值得尊重。毕竟,多一个人思考和平,就少一分战争的风险


现实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2023年11月的APEC峰会上,中美领导人时隔一年再次会面,虽然没有直接讨论达利欧的建议,但双方都表达了管控分歧、避免冲突的意愿。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领域,两国也开始了有限的合作。这些小步子也许微不足道,但至少证明了对话的可能性。


不管怎么说,达利欧的"奇思妙想"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让世界开始思考战争与和平的边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多这样的思考和讨论。

结语

达利欧这套想法说白了就是商人思维——凡事先算账,能谈就别动手。虽然听着有点天真,但谁说商人的和平主义就不值得琢磨呢?在这个大国博弈愈演愈烈的时代,理想主义者的声音显得尤为珍贵


也许"文明战争"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但至少有人在为和平动脑筋,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毕竟,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升,都始于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美好设想

你觉得这种"绅士战争"有可能实现吗?还是说,一旦开打就顾不上什么规矩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平衡?

参考资料: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流年拾光 incentive-icons
流年拾光
从时光中精选最美的片段,编织成册,献给珍惜回忆的你
4988文章数 88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