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一过,感觉就像翻篇儿了,下半年,普通老百姓关心啥?还是钱袋子、找工作、看病养老、孩子上学。
结合最近一些苗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5个变化,心里好有个谱。
变化一:钱袋子捂得更紧
大家感觉钱没那么好赚了,对未来的信心有点打鼓,房价、教育、医疗这些大头开销,还是沉甸甸的。
消费降级不是空话,买东西更精打细算,品牌溢价没那么香了,性价比高的国货、折扣店会更受欢迎。
非必要不买,能用就凑合用。
变化二:找工作路子变宽
传统的大公司、工厂提供的铁饭碗岗位可能增长没那么快了,同时,互联网平台、新业态、个体经济还在发展。
灵活就业的人会更多,开网约车、送外卖、做自媒体、接设计开发私活、摆个小摊、做社区团购...这些灵活的工作方式,不再是找不到工作的退路,而会成为很多人主动的选择或者重要的补充收入来源。
变化三:养老看病更受关注
老年人越来越多,大家健康意识也强了,大医院挤破头、看病贵、老人独自在家没人管,这些问题太突出了。
政策会更倾向社区和基层,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会得到加强。
能在家附近看的病、拿的药、做的康复,就不跑大医院了。
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护理服务会更普及,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关怀、助餐服务也会多起来。
看病用药的集中采购会更深入,一些常用药、耗材价格有望再降点。
变化四:孩子上学“卷”度微调,重心悄悄在转移
国家双减决心很大,但家长的焦虑一下子难消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化,光会考试不行了。
课业负担过重的“卷”可能会稍微缓和一点,变化的重心在于“卷”的方向:从单纯拼分数、拼奥数,可能更多转向拼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兴趣特长。
职业教育会得到更多重视和投入,学门好技术也能有好出路会被更多人接受。家长心态上,可能从必须上名校向孩子身心健康、有一技之长慢慢倾斜一点。
咱该咋办? 别被焦虑裹挟。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在哪,帮他们发展一两项真本事,比逼着刷题可能更有长远价值。关注职业教育的新动向,这也是一条重要的成才路。最重要的是,别把孩子逼得太紧,亲子关系和身心健康是根本。
变化五:烟火气的“小日子”更被看重,精神需求在升级
经历了疫情和各种不确定性,大家更珍惜平常日子,物质基本满足后,精神上的满足感、生活的滋味儿变得更重要。
消费可能降级,但对体验、情绪价值的消费可能会升级,比如,愿意为一次放松的露营、一场喜欢的音乐会、一本好书、一门陶冶情操的课程花钱。
城市里的社区小店、咖啡馆、小书店、市集会更有生命力,它们提供的是氛围和连接。
人们会更关注邻里关系、社区活动,追求附近的温暖,回归家庭生活、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的时间会增多。
简单说,就是更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平凡中找乐子、找意义。
这些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翻天覆地,而是像细雨,慢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看清趋势,不是制造焦虑,恰恰是为了心里有底,手上不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