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些人可以选择规则的入口,而另一些人,却连门都进不了。
01
《罗马假日》有一段场景: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在结束欧洲之旅后,于新闻发布会上走下讲台,与记者一一握手,但观众知道,那只是为了与心上人格里高利作一次“专属告别”。
“为了和你握手,我握了所有人的手。”这句台词多年后仍能唤起人们对爱情的共鸣。但如果将这句台词投射到现实,它便变了味
——倘若这种“普遍握手”,只是用“障眼法”掩盖早已安排好的“例外”,那不仅不可爱,甚至有些可耻。
02
最近,一个叫做那尔那茜的女演员引发关注,网友发现,一直在北京上学的她,高考前通过内蒙古“定向委培”的方式,以179分的“高分”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
按照规定,她毕业后应该去边远地区工作,但她不仅没有履约,还转身跳到挪威一所大学镀金(按她的原话,就是出国玩玩),回国后直接在上戏担任了助教。
再然后,她就进军娱乐圈,各种资源拿到手软。对了,有部片子的女主角,邓蝉玉的扮演者就是她。
据说,编剧、制片人是她爸的好友,这也难怪剧情如此离奇了——原著中,邓蝉玉的老公是土行孙,但在影片中连提都没提,而是让邓蝉玉与“霸总”姬发上演了感情戏。
到了这儿,还不算狗血,真正炸裂的还在后面。
有网络大V“扒出”,这个内蒙定向委培的上戏表演班,一共就两届,除了录取那尔那茜的2008届,上一届是1982年,“定向委培”的是那尔那茜的妈妈!
当然,定向委培如果只招一个就太明显了,所以也有其他考生搭了“顺风车”,据资料显示,2008年,上戏受某机构委托,定向培养招收了32 名本科生,其中戏剧影视表演 26 人,戏剧影视文学 6 人。
这种“为了录取你,我们录取了所有人”的剧情,与《罗马假日》倒有相似之处,不过那“公主”不是去罗马度假,而是挪威。
03
那尔那茜事件,揭露了三重TQ(下面用“特殊待遇”替代,你可以理解为“踢球”)的“无缝衔接”:
一是教育特殊待遇。那尔那茜以“移民考生”身份占用内蒙定向名额,“既享受北京的优质教育,又掠夺边疆的政策红利,这是对教育公平的双重践踏!”
二是违约特殊待遇。定向委培生违约,按规定需被记入诚信档案,并限制进入体制岗位。但那尔那茜2012年违约赴挪威留学,三年后仍被上戏聘为助教,说明“规则”对特权者而言,形同虚设。
三是娱乐圈特殊待遇。除了《封神2》中的邓蝉玉,在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原著男性角色“胡商会长”硬改为女性由她出演。说明剧情、角色都不再是叙事的需要,而是资源的分配。
04
事件发酵后,央视火速删除她的高考祝福视频,某报曾发文呼吁彻查又神秘撤稿,而且这事虽然比较火,却始终上不了真正的热搜。
由此可见,比起那小姐,前期的“协和”董小姐、“耳环”黄小姐、“绿发”蒋小姐……都不过尔尔。
想想自己满可笑的,昨天还在为那个高考英语迟到1分钟,然后失去考试资格的小女生感到惋惜——因为“规则”不可撼动,再哭鼻子也于事无补。
只是我们见过规则如何因1分钟迟到而将一名女学生排除在考场之外;如今也见证规则如何因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全程配合、全程护送。
这不是“规则”的失效,而是借“规则”之名完成再分配的过程。
05
当“特殊待遇”取代正义时,规则就成了强者的工具。
那尔那茜从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她在社交平台上直言“我本来只是去玩玩”“因为我成绩太低,只能走定向委培”。
她并不避讳,不是因为“傻”“坑爹妈”,而是因为她知道:这是一种可以被允许的诚实。
真正可悲的是:当公众一次又一次被激起愤怒情绪,却发现这一切只能止步于网络热度,而无法“更进一步”,在纠错、追责、完善制度等层面得到理想的回应。
而类似事件如此密集地出现,似乎已难以触动公众的神经,相反随着一次次失望,人们正在逐渐接受“习以为常”。
你可以不信,但特权确实存在;你也可以不服,但它确实有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