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揭秘!小村庄里如何“练”就省级“非遗”?

0
分享至

星二村是肥东县长临河镇的一个古村,坐落于巢湖岸边。这里的练拳习武之风已延续近两百年,牛门洪拳便诞生于此。它以独特的技法和拳派风格自成流派,2017年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门洪拳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中焕发新生。

巢湖之滨 “走出”牛门洪拳

今年初春,在肥东县长临河镇“非遗”展演现场,一群孩子们演练着校园洪拳操,拳法器械轮番上阵,刚柔动静之间虎虎生风。台下,孩子们的老师——牛门洪拳第四代传人牛和厚老人静静地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牛门洪拳的渊源,要从一个村庄和两个人说起。

一个村庄就是今天的星二村,只不过它之前的名字叫牛官堡村,不用说这个小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姓牛。牛官堡地处巢湖北岸,东临青阳山麓,西有淝水相拥。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自古尚武之风在这里相沿成俗,村民大多习武。据《合肥县志》中记载,明末清初时,牛官堡就是合肥东乡颇负盛名的“武术之乡”,“昔有侠义牛官堡,一剑光寒动四方”之说流传甚广。

而两个人则指的是牛翰章与牛洪川。牛翰章出生于清末一户武举世家,他年轻时从军报国,后闯荡江湖威震南北镖局,曾练就“铁布衫”“金钟罩”之功。返回牛官堡后,他融合百家武学,创编大洪拳、小洪拳、十路弹腿等套路,逐渐形成了一个武术支流。乡人敬其德艺,尊称他为“牛三教师”。

牛洪川是牛翰章的侄子,相传他九岁随慧云大师云游,练就传奇轻功,“踏雪无痕、过水无纹,屋上行走如履平地”。他劫富济贫、扶危救困,有“江淮大侠”的美誉。牛洪川在叔叔所教拳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习武心得,独创了多个拳法和兵械套路,在当地形成了另一个武术支流。

牛瀚章和牛洪川二人先后隐居牛官堡乡里,设馆行医、收徒,他们所创立的两大支流,经弟子牛善璧、牛善平及牛进康、牛和炳等两代人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最终合二为一形成今天的牛门洪拳。


牛门洪拳第四代传人牛和厚展示拳法。

岁月更迭,牛门洪拳的“接力棒”已传到第四代传人牛和厚等人的手上。如今的牛门洪拳发展得怎样呢?我们来到星二村,走进牛和厚创办的安徽洪川武馆。

江淮武术流派中独树一帜

初见牛和厚时,他穿着一身朴素的白色对襟练功服,身形挺拔,精神矍铄。

一进入洪川武馆,传统武术文化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除牛门洪拳的历史传承照片外,馆内兵器琳琅满目,牛门洪拳弟子参加各种武术赛事的照片和奖牌证书更是高高挂起。整个武馆洋溢着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翻开牛门洪拳的拳谱,大洪拳、小洪拳、四门、擒龙手……一个个经典拳法套路映入眼帘。牛和厚一边讲解,一边比划。说到兴起处,他起身为我们表演了一套拳法:只见他拳如流星腰如轴,招式不断变换,拳风刚劲有力。一个套路打下来,气息依旧平稳,让人很难相信他已年届八旬。

“牛门洪拳的拳法精髓可凝练为十六字——低身矮架、近身靠打、动作朴拙、一招制敌,在江淮武术流派中独树一帜。”从牛和厚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对牛门洪拳的钟爱。

据牛和厚介绍,牛门洪拳凝结了南北武术的精髓,在拳法上以“大洪拳”为根基,强调发力如洪流奔涌;以“小洪拳”为表现,擅近身短打。在器械上,板凳、农具皆可化为兵刃,如“板凳花”以家具为盾攻防一体,“春秋大刀”舞动如风,而“八卦游龙剑”则尽显轻功之力。同时,牛门洪拳注重“武医同源”,武馆弟子须通晓经络穴位,将武术强身与疗愈之术合一。


上世纪80年代,牛门洪拳学员练功照。

在牛门洪拳的发展史上,1984年是重要的一年。这年合肥市举办首届庐州灯会,牛门洪拳和牛官堡武狮登上舞台,为市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表演。“在牛官堡村,除了独具特色的牛门洪拳外,还有堪称一绝的‘武’狮传统。为什么不是‘舞’狮而是‘武’狮呢?”牛和厚道出了其中原因:牛官堡的狮头重达三十斤,表演需完成攀高、登台、空翻等高难动作,因此领球到玩狮人都必须先练牛门洪拳,才能胜任玩狮的角色。

首届庐州灯会上,牛门洪拳和牛官堡武狮双双获得民间艺术表演一等奖。正是这场演出,让沉寂多年的牛门洪拳重焕生机。以此为契机,牛和厚随师傅牛进康创办了洪川武馆,致力于推广牛门洪拳。

白墙黛瓦的洪川武馆,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庄重典雅,而悬挂当中的“前庭悟道,后院参禅”匾额,则是牛和厚等牛门洪拳爱好者们所追求的武学境界。

从讲台到武场的双重坚守

出生于1945年的牛和厚,1956年拜牛门洪拳第三代传人牛进康为师习武。牛和厚能吃苦、悟性高,深得师父喜欢。“师傅要求严格,一个马步、弓步、出拳、出掌都要练上几百遍。”说起往事,牛和厚记忆犹新,“特别是‘十二路弹腿’我就练了一年多时间。”虽然训练很苦,但他完全不觉得辛苦,反倒乐在其中。

凭借着这股肯吃苦、爱钻研的劲头,牛和厚逐渐掌握了牛门洪拳的各种套路,渐渐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武术名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多次参加国内的传统武术比赛,获奖无数。

但你可能不知道,牛和厚还有另一个身份——教师。讲台上,他手持语文课本教学生;课堂外,他是牛门洪拳传人,带领学生在操场上一招一式传承百年武学。“我从小练习牛门洪拳,有责任要把这门武术传承下去。”牛和厚说。

的确,进入新世纪后,“非遗”传承呈现危机,牛门洪拳也不例外。为此,牛和发、牛和厚等一批平均年龄70多岁的牛门洪拳传人,在2012年决定免费向农村儿童授艺。为此,他们把牛门洪拳编入长临河镇中心小学的体育课中,让孩子从拳脚中读懂文化基因;每周五到周日晚,星二村的留守孩子们聚集于洪川武馆学习牛门洪拳,十年间有60多名留守儿童在此找到归属。2015年,他们成立了肥东县牛门洪拳协会,除系统整理拳谱等资料,更把武术推广普及列为重点任务。

悠久的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行之有效的传承,2017年,牛门洪拳被正式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百余年 书写文化史诗

60多名学习牛门洪拳的留守儿童中,12人夺得省级武术赛事奖牌;在2023年的合肥武术邀请赛上,牛门洪拳少年队狂揽15金7银3铜,蝉联团体一等奖;牛和厚之子牛毅在湖南湘潭的“洪川问道馆”将安徽拳法与散打、国家竞赛套路融合,近年培养出30余名省级冠军,使巢湖之畔的武学声震三湘……

牛门洪拳的传承“之花”越开越美,越开越远。


牛和厚撰写的《牛门洪拳》。

“牛门洪拳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武术拳法,还对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让牛门洪拳更好服务于人民健康,牛和厚撰写了50万字纪实小说《江淮大侠牛洪川》和专著《牛门洪拳》等,通俗易懂。

从田间地头到校园操场,从武术馆到竞赛场,牛门洪拳演绎着一段江淮武韵。“习武不是为争强好胜,是为守住文化精髓。”正如牛和厚等传承人所说,牛门洪拳是一代代传承人在时代浪潮中,以拳脚为笔在巢湖之畔书写的一首文化史诗。

►信息来源:合肥晚报、合肥市文化旅游发布

►编审:余梦瑶 二审:刘坤 审核:陈宏云 张建新

►邮箱:wxxffd@163.com

看完别急着走哦~

给小编ZAN一个!

~欢迎留言~

主管单位: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肥东县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幸福肥东 incentive-icons
幸福肥东
幸福肥东是肥东官方微信号
11610文章数 31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