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也三年,习也三年,不过一巴掌之间。”
也有人说:“严师出高徒,慈爱养懒儿。”
——世上最深的情,是被误解的良苦用心;最重的责,是为人师表的寸心如磐。
这两天,一条新闻在全网刷屏:唐山某中学,老师因学生不服管教,出于批评教育,在孩子手上轻轻敲了一下。家长随即投诉至教育局。
本以为会是“兴师问罪”,没想到,教育局一纸回应:支持老师的管教权,并提出只要无恶意伤害,校园里对学生的管束与适度体罚,是对成长负责!这一举动,获得了无数网友点赞。
社会哗然,评论区清一色叫好,罕有反对之声。
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忘不掉一位“严厉的老师”。
那一年,黑板前,粉笔灰飞扬;红脸怒斥下,是少年时暗自较劲的不服,却也是日后长大懂事时泪光中的感恩。
一颗心能承受多少温柔,便能接得住多少严格。世界不会总是温和的,孩子更不能只活在鲜花和掌声中。
成长里,该有规矩,有敬畏,有迟来的后悔,也有当头棒喝的清醒。只是,有时候,“打”是方式,“管”才是真情。
多少家长问:“现在的老师怎么不敢管学生了?”
答案很现实——怕投诉,怕舆论,怕说“不合时宜”。怕挥下的教鞭成了网络的炮筒,怕一个动作成了毁掉自己职业生涯的理由。
所以,老师越来越小心翼翼,规矩变成了讲道理,惩戒变成了无奈叹息。
可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无底线的包容。
仁者爱人,智者立法。
没有边界的自由,只会让孩子迷失方向。
就像竹子的节,松树的骨,没有力量的背后,是失去了砥砺的过程。
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犯错时,父母的一顿责骂?那时觉得委屈,如今回想,才知那是护犊,也是责任。
教师亦如是。他们守着三尺讲台,不只是传播知识,更要育人正心。偶尔的严厉,不是放纵情绪,而是人生路上的“分水岭”。
教育的意义,在于修枝剪叶,让孩子成为他本该成为的样子。
谁都不愿当“恶人”,可如果所有老师都怕了惩戒,学校变成了无人约束的游乐场,那叫“成长”吗?
此次唐山教育局的强硬表态,是为教育正名,也是给广大师长一份底气。一句“老师可以合理适度管教”,何尝不是这个时代久违的一声叹息,如释重负。
社会的共识里,惩戒是一剂苦口良药。适度的疼痛,是长大的印记。它告诉孩子,这世界不处处是温室,做人不能无法无天。
当然,严师要有底线,体罚不是暴力,更不是发泄。那一记板尺打在手心,落的应是警醒,不是屈辱,要有分寸,也要有温度。
三尺讲台,春风化雨。
一杆粉笔,书写四季流年。
孩子未必感激当下的严厉,却会感念未来的宽厚。等到多年后,他们终会明白:那些“被打”的瞬间,其实是对走偏人生的最后一次拉扯。
心若无尘,教自无愧。
我们可以有不同教育观念,但底线不该失守。
为人父母的,你希望孩子成长为顶天立地之人,就需让他遇见几分“磨砺”。
为人师者的,护的是一代代未来,敢于担当,方才配得起“师者”二字。
岁月悠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今日头条上,一条新闻引无数掌声。其实,大家叫好的,不是打人之手,而是为教育赋权,为未来点睛。
愿三尺讲台上,多些宽容与理解,少些偏狭和误会。
也愿所有老师,手有温度,心有光芒。
往后的路,无论风雨,执教如初,天地为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