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刚结束,一道历史题就冲上热搜:秦始皇姓什么?有人自信满满选 “秦”,有人纠结选 “赵”,甚至还有人选 “吕”,还有人选“赢”。
这题看似送分,实则暗藏 “陷阱”,连不少历史爱好者都栽了跟头!
那我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秦始皇究竟姓啥?
说秦始皇姓 “吕”的,可能是被历史上一个谣言误导,那便是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
其实关于这点,有些历史文献说的是有板有眼儿。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吕不韦的宠妾,当年嬴异人在赵国当质子时,吕不韦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于是想法设法交好嬴异人,还把赵姬送给他。
关键是吕不韦有自己的打算,赵姬送给嬴异人之前就已经怀孕了,之后孩子出生就是秦始皇。因此包括《吕不韦列传》在内的历史文献,爆料秦始皇是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
当然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的质疑,《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大多数学者更倾向秦始皇是这一种说法, 毕竟《秦始皇本纪》是正经的帝王传记,可信度更高。
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大概率是当时的政治谣言,想抹黑秦始皇的出身,因此他姓“吕”是不可能的。
知道这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秦朝宗室的姓具体是啥。
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古代的姓氏规则。现在咱们说 “姓氏”是一码事,但在战国秦汉以前,姓和氏完全是两回事!
最早“姓”都是为了区分不同部落。一看你姓啥,就知道你是谁家的娃,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同姓婚姻,让部落更为健康的发展。
"氏"就不一样了,更像现在的"分支小家庭"。一个大的家族分家了,或者有人立了大功、封了地,就会从原来的"姓"里分出个"氏"。
有的以封地为氏,比如封到鲁地,便以"鲁"氏,有的则以官职为氏,比如司马、司徒等氏,有的则以自己居住地为氏,比如西门。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孔子。他祖上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所以孔子一家的"姓"是"子",商朝国姓。商朝灭亡后,微子启被封在宋国,后来他有一个后代叫孔父嘉,因遭受迫害逃到鲁国,于是便以孔为氏。孔子是孔父嘉的六世孙。孔子也是"子姓孔氏"。
还比如商鞅是卫国公族的后代,卫国是周朝的封国之一,因此他姓姬,姬姓卫氏,也叫卫鞅。国君的儿子叫公子,孙辈则称公孙,他还是国君的孙辈,因此叫公孙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于商於之地,才叫商鞅。
那我们再来看看秦始皇的祖先,早在舜帝时期就因为驯兽厉害,被赐姓 “嬴”。到了商朝末年,嬴姓家族分成两支,恶来与季胜。
季胜后代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立大功,受封“赵城”,这一支从此以“赵”为氏。后来叱咤风云的战国七雄赵国,正是其后裔。
秦国的祖先虽然和赵国祖先是亲戚,但一开始混得并不好,只能跟着沾光,也用 “赵氏”。
直到非子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得到一块封地叫 “秦”,这才有了秦国的雏形。但即便秦国后来成了大国,秦国宗室依然沿用“赵氏”,姓是"嬴",氏是"赵"。
秦始皇作为秦国的王族后代,他的全称应该是"嬴姓赵氏,名政",因此秦始皇是姓赢。
那为何会有人叫他赵政、秦政呢?
这里要划重点:在古代,称呼贵族一般用氏 + 名。一般直呼姓名、或者指名道姓,都是不礼貌的,是在骂人。
所以秦始皇在当时应该叫 “赵政”,而不是 “嬴政”。这就好比你不会叫孔子 “子丘”,而是叫 “孔丘” 一样。
而先秦时,某一国的国君是可以以国称之,他是秦国国君,因此他可以叫秦政。
秦汉之后,"姓"和"氏"的界限慢慢模糊了,到最后都合一了,再加上秦朝灭亡,赢姓惹众怒。
因此在后世口语中、文献中,经常会出现直呼嬴政的姓名。到如今更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