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采菊东篱后大彻大悟,门人不解玄机何在,先生一语道破真相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晋代有一位隐士,弃官归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世人皆知其名——陶渊明。

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以一句"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其中玄机?史载渊明晚年某日,于自家东篱采菊时忽然大悟,面露欣然之色,引得门人弟子纷纷不解。

一介布衣采菊,何以能有如此大的感悟?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生真谛?当门人追问之时,先生淡然一笑,只说了一句话,便让众人恍然大悟,这句话又是什么呢?



义熙年间的一个秋日,柴桑县一处简陋的茅屋里,陶渊明正在整理刚刚写就的诗稿。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棂洒进屋内,照在他那张清瘦而安详的脸上。

"先生,天色尚早,不如我们到东篱去看看那些菊花吧。"门人阿诚推门而入,望着案前堆积的诗稿说道。

陶渊明抬起头来,放下手中的毛笔,微笑着点点头:"也好,秋菊正盛,确实该去看看了。"

东篱边,金黄的菊花开得正盛,在秋风中摇曳生姿。陶渊明缓缓走近,俯身细看那些花朵,每一朵都有着不同的姿态,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正值盛开,有的已经凋零。

"先生,您看这菊花开得多好啊!"阿诚兴奋地说道,"要不要采一些回去插瓶?"

陶渊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蹲下身来,仔细观察着一朵正在盛开的黄菊。他伸出手,轻轻触摸着花瓣,感受着那份柔软与生机。

"阿诚,你说这花为何而开?"陶渊明忽然问道。

阿诚愣了一下:"这...花开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道循环啊。"

"那你觉得这花知道自己在开吗?"陶渊明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让阿诚更加困惑了:"先生,花草无知,如何能知道自己在开花呢?"

陶渊明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菊花。过了一会儿,他小心地采下几朵,放在手心里细细端详。

"先生,我们回去吧,这菊花可以泡茶,清热明目呢。"阿诚提醒道。

"不急。"陶渊明依然看着手中的菊花,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深刻的问题。

就在这时,一阵秋风吹过,将陶渊明的头发吹得有些凌乱。他抬起头,望向远山,那里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忽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妙哉!妙哉!"陶渊明忽然站起身来,手中的菊花飘洒而下,他的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

阿诚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了一跳:"先生,您这是怎么了?"

陶渊明没有回答,而是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秋日的清香全部吸入心中。他的神情变得异常平静,整个人似乎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

"先生?"阿诚小心地叫道。

陶渊明睁开眼睛,看了看阿诚,又看了看东篱边的菊花,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深:"阿诚,你可知道我刚才悟到了什么?"

"请先生明示。"阿诚恭敬地说道。

陶渊明走到篱笆边,轻抚着那些还在枝头的菊花:"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人生,归隐田园,远离俗世,以为这就是'无为'之道。可是今日采菊,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

"先生,您的意思是?"阿诚依然不解。



"你看这菊花,它们既不因为有人欣赏而格外努力地开放,也不因为无人观赏而停止绽放。它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在该开的时候开,在该谢的时候谢。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为啊!"

阿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心中依然有些疑惑。

这时,另外几个门人也听到消息赶了过来。看到陶渊明神情异常,都围拢过来询问。

"先生今日有何感悟,竟然如此欣喜?"门人子明问道。

"是啊,先生,您能否为我们详细说说?"门人仲达也附和道。

陶渊明看着围在身边的几个门人,知道他们都是真心求学,于是说道:"你们可还记得我常说的'悠然见南山'?"

"当然记得,先生的这句诗我们都能背诵。"几人齐声回答。

"那你们可知道,为什么是'见'南山,而不是'望'南山、'观'南山?"陶渊明问道。

几个门人面面相觑,这个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

子明试探着说:"是因为'见'字比较自然,没有刻意的感觉?"

陶渊明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但还不够深入。"

"那先生的意思是?"仲达问道。

陶渊明指着远处的南山:"你们看那山,它一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我看见它,是因为我在采菊的时候,心无旁骛,自然而然地就看见了。这不是我刻意去看,而是在无心之时的自然相见。"

"这..."几个门人依然不太明白。

陶渊明继续说道:"多年来,我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清净无为的境界,可是今日我才发现,我依然还有一个'我'在那里。我在刻意地追求无为,刻意地追求自然,这本身就不自然了。"

他蹲下身来,又采了一朵菊花:"你们看这花,它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开得美丽一些?它凋谢的时候,有没有不舍?它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地生长,自然地开放,自然地凋零。这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啊!"

阿诚恍然大悟般地说道:"先生,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平时的修行,还是太过刻意了?"

"正是如此。"陶渊明站起身来,"我们常说要效法自然,可是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不刻意,不造作,按照本性去生活。这朵菊花从来不会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骄傲,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忽视而自卑,它就是它自己,仅此而已。"

子明若有所思地说:"那我们平时读书修身,是不是也不对了?"

"读书修身当然是对的,但关键在于用什么心态去做。"陶渊明耐心地解释道,"如果你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学问而读书,那就是刻意了。如果你是因为内心真正的渴望去读书,那就是自然了。"

几个门人默默地消化着陶渊明的话,感觉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似乎还有些模糊。

陶渊明看出了他们的困惑,正要进一步解释,忽然天边飘来几朵乌云,看起来要下雨了。

"先生,我们先回屋躲雨吧。"阿诚提醒道。

陶渊明抬头看了看天空,然后又看了看手中的菊花,脸上露出了神秘的笑容:"不急,我还有一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句话说完,你们就会完全明白我今日的感悟了。"

几个门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陶渊明说出那句关键的话。



眼看着乌云越聚越多,雨点已经开始飘洒下来,几个门人都有些着急,但陶渊明依然站在东篱边,望着手中的菊花,似乎在酝酿着什么重要的话语。

"先生,您快说吧,雨要下大了。"子明催促道。

陶渊明淡然一笑,缓缓开口说道:"其实答案就在..."

话说到一半,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将他的声音完全掩盖了。几个门人急得团团转,却什么也没听清楚。

雨点越来越大,陶渊明这才不紧不慢地往屋里走去,几个门人紧跟在后面,心中满是疑惑和急切。他们知道,先生刚才那句话,一定含着今日感悟的核心秘密。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