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30年被降职,我躺平只看普通病,2月内科室疑难手术连连告急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王建国的生活有着手术刀般的精确性。

每天6:45准时起床,7:15到达医院,7:30参加科室晨会,8:00开始查房。三十年来,他从未迟到过一次晨会,从未在紧急手术中缺席,连大年三十的值班都主动承担。在这个充满海归博士和年轻主治的心外科,王建国像一台永不出错的诊疗设备。

他不争夺话语权,不参与学术圈子的聚会,甚至在医院年度表彰大会上都始终坐在最后一排,婉拒所有上台发言的邀请。但奇怪的是,任何疑难手术,只要他参与,成功率总是最高。同事们私下称他为"定海神针",因为科室里几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

那个周一的晨会异常安静。王建国站在人群最后,盯着投影屏幕上的"现代化改革方案",感受着周围医生们压抑的呼吸声。

"听说了吗?今天林主任要宣布重大人事调整。"年轻的住院医师陈明凑过来,压低声音说,眼睛里闪烁着不安和好奇。

王建国只是轻轻点头:"嗯。"

"我在医务处的师兄昨晚告诉我……"陈明环顾四周,确定没有其他人注意他们,咽了口唾沫,"要优化一批传统派医生,为国际化人才腾位置。"

王建国的手指在白大褂口袋里无意识地收紧了一下。他看向窗外的城市天际线,晨光刺眼地反射在对面住院大楼的玻璃幕墙上。

"早晚的事。医疗改革,确实该与国际接轨了。"他语气平静,仿佛讨论的是今天的手术安排。




02

晨会在科室示教室举行,这个平时用来讲解手术技巧的空间今天显得异常拥挤。五十多名医护人员挤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像手术前的屏息静待。

林博士,一个身材挺拔的四十岁男人,哈佛医学院的光环让他的每次发言都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他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显示着"心外科现代化管理改革方案"的字样。

"各位同事早上好。"林博士的声音在示教室里回荡,原本的窃窃私语立刻停止,室内安静得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科室即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在王建国身上停留了一瞬,"为了与国际先进医疗理念接轨,我们必须优化现有的人员结构和诊疗模式。"

王建国注意到身边的年轻女医师轻轻咬住了下唇,而左手边的老护士长则不自觉地攥紧了手中的笔记本。

"经过院务会讨论决定,从今天开始,王建国医师调整为普通主治医师,不再负责疑难手术和科室管理工作。"林博士的话如同一枚炸弹在寂静的示教室里爆炸。

尽管很多人已经有所预料,但当这个决定被正式宣布出来时,示教室里还是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叹和议论。王建国在这个科室工作了二十年,从住院医师一步步成长为副主任医师,无数个夜晚都是他守在手术台前抢救危重患者。

有人在悄悄摇头,有人紧张地调整着白大褂,更多的人开始低头看手机,仿佛那小小的屏幕能够提供某种安全感。

王建国面无表情地听完,没有丝毫反应,仿佛林博士宣布的只是下周值班表的调整。他悄悄环顾四周,在人群中找到了自己昔日的学生们。有趣的是,那些曾经恭恭敬敬叫他"王老师"的年轻医生此刻都低着头,不敢与他的目光相遇。

"同时,孙亮医师将担任科室副主任,全面负责疑难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技术指导。"林博士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

孙亮,那个三个月前从竞争对手医院跳槽过来的心外科专家,据说发表过几十篇SCI论文。王建国看向台下的孙亮,注意到他脸上那种努力压抑的得意表情。




03

晨会结束后,王建国没有像其他同事那样聚集讨论人事变动,而是直接回到了自己在医生办公室角落的那张桌子。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五个科室的病历资料——心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介入科,还有急诊外科的会诊记录。

作为一名表面上的"普通主治医师",王建国实际上是五个外科科室的疑难病例协调者。三年前医院进行学科整合时,正是他独自完成了这五个科室诊疗流程的标准化工作。此后,任何跨科室的复杂手术、疑难病例的多学科会诊,以及紧急情况的技术支援,都成了他默默承担的责任。

他知道自己的价值,但从未主动争取过相应的职务或待遇。在医院的组织架构图上,他仍然只是心外科的一个普通主治医师,连科室副主任的虚线汇报关系都没有。

上午十点,王建国敏锐地察觉到林主任对他态度的微妙变化。平时总会询问重点患者病情的科主任今天异常沉默,甚至在查房时刻意绕过了他负责的几个病床。

"王医生,下午三点来我办公室一趟。"快到中午时,林主任终于开口,声音刻意保持平静,但眼神游移不定。

王建国点点头:"好的,林主任。"他平静地回应,内心却已明白这是进一步的"谈话"——降职后的工作重新分配。

午休时间,王建国站在医院天台的小花园里,拨通了妻子周丽的电话。远处,这座城市的高楼在正午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喂,建国,怎么这时候打电话?"周丽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作为同一家医院妇产科的护士长,她太了解丈夫的工作习惯了。

"没什么,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王建国凝视着对面住院大楼里忙碌的身影,"今天怎么样?"

"还行,就是有点累。昨天夜班收了三个急诊剖宫产。"周丽停顿了一下,"对了,小宝的幼儿园说下学期要涨学费,我们得准备一下。"

王建国沉默了一会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牌上的工号。最终,他还是没有提降职的事。"嗯,我知道了。晚上早点回来,陪你们吃饭。"

挂了电话,王建国在花园的石凳上坐下。他想到了刚为父母在老家购买的那套养老房,每月需要偿还的房贷;想到了儿子即将面临的小升初择校费用;想到了自己和妻子都在这家医院工作,如果自己的职业生涯出现问题,对整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一阵午后的微风吹过,带来手术室消毒水的淡淡气味。王建国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向住院大楼走去。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面对。这是他三十年来的风格——沉稳、专业,永远将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04

"王医生,我们谈谈吧。"医务处主任赵主任坐在会议室的一端,面前放着一叠人事文件,表情冷淡而公式化。

林博士坐在旁边,目光游移,刻意避开王建国探询的视线。办公室里的空调嗡嗡运转,吹出带着消毒水味道的冷风。

王建国镇定地坐下:"赵主任,林主任。"

午后的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间斜射进来,在桌面上投下一道道光影。墙上挂着的"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几个大字在光影中显得格外刺眼。

"根据医院的学科发展规划,我们决定调整一些医生的职责分工……"赵主任的声音平稳而冷静,仿佛在朗读一份早已排练好的医疗方案,"很遗憾,你目前的工作安排需要重新调整。"

尽管早有预感,这句话还是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进王建国的心脏。他深吸一口气,手指在膝盖上微微收紧,但表情依然平静:"我明白了。"

"这是新的岗位职责说明书,还有薪酬调整方案。"赵主任推过来一叠文件,"从下周开始,你将专门负责普通门诊和常规手术,不再参与疑难病例的多学科会诊。请你看一下,如果没问题,就在这里签字确认。"

王建国低头翻阅文件,思绪却飘到了远方。三十年的从医生涯,无数个抢救生命的夜晚,攻克过的种种医学难题,培养过的年轻医生……这一切,就这样被重新定义了?

他记得去年那个心脏移植手术,整个团队连续奋战十八个小时,患者的心脏一度停跳。最后是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在关键时刻调整了术式,成功挽救了一个年轻父亲的生命。那天,林博士握着他的手说:"有你在,我们科室什么困难都不怕。"而现在,同样的林博士正坐在对面,连正眼都不敢看他一眼。

"有什么问题吗?"赵主任看他许久没有动笔,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耐烦。

王建国回过神来,拿起笔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没有问题。"他的字迹一如既往的工整,就像他在病历上写下的每一个诊断一样准确。

"你的新工作安排从明天开始执行,具体门诊时间和手术安排请到护士站领取。"赵主任的语气没有丝毫波动,"另外,请把你手上的疑难病例资料整理好,交给孙亮医生接手。"

"我知道了。"王建国站起身,目光落在林博士身上,"交接工作需要多长时间?"

林博士终于抬起头,但眼神依然飘忽:"你准备一份详细的病例总结,发给孙医生就行。"

王建国注意到林博士的白大褂上别着一个新的胸牌——"科室主任"的字样格外显眼。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林博士的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的是一个备注为"院长"的未接来电。

"好的。"王建国点点头,转身离开了会议室。

回到医生办公室,王建国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开始整理自己桌上的病历资料。那些厚厚的病例记录,每一页都记录着生死攸关的时刻;那些影像资料,见证着无数次成功的手术;抽屉里的学术论文草稿,有些已经泛黄……三十年的行医记忆被一一分类装箱。

有同事走过来,压低声音:"王医生,听说了,太可惜了。需要帮忙吗?"

王建国摇摇头:"谢谢,我自己来就行。"

"真不敢相信他们会这样对你。"同事更加压低声音,凑近他的耳边,"你知道吗?听说这次人事调整是林主任力推的,他要重点培养自己带来的那个孙亮。据说孙亮是他在哈佛时的师弟。"

王建国手上整理病历的动作顿了一下,但很快恢复了正常。他没有回应,只是继续整理着桌上的资料,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05

第二天早上7:15,王建国准时出现在门诊大厅。他走向普通外科门诊的诊室,这是一间只有十平米的小房间,与他之前使用的专家门诊形成鲜明对比。诊室里只有一张简陋的桌子、两把椅子,还有一台老旧的电脑。

护士小刘递给他一份门诊安排表:"王医生,您今天的号源是30个,都是普通外科疾病。"

王建国接过表格扫了一眼:胆囊炎、阑尾炎、疝气、甲状腺结节……都是最基础的外科常见病。他点点头:"我知道了。"

8:00整,第一个患者敲门进来。是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性,脸色有些苍白,捂着右上腹。

"医生,我这里疼了三天了,越来越厉害。"患者坐下后,表情痛苦地指着腹部。

王建国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都指向急性胆囊炎,但在触诊时,王建国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异常——患者的腹部压痛范围比典型的胆囊炎要广泛,而且肝脏似乎有轻度肿大。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王建国会建议患者进行更深入的检查,甚至会主动联系消化内科和影像科的同事进行联合会诊。但现在,他只是平静地开出了常规的检查单。

"先去做个B超和血常规,结果出来后再来找我。"王建国的语气专业而冷静。

"医生,我这个严重吗?需不需要住院?"患者有些担心地问。

"等检查结果出来再说。"王建国没有给出更多的建议,因为深度的病情分析和治疗方案制定,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主治医师"的职责范围。

上午10:30,王建国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ICU的主任医师老刘。

"建国,你在吗?我们这里有个复杂的心脏手术后并发症,需要你过来看看。"老刘的声音很急,背景音还能听到监护仪的报警声。

王建国看了看手里正在填写的门诊病历:"老刘,我现在在门诊坐诊,这种疑难会诊应该找科室的孙副主任。"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老刘疑惑的声音:"建国,咱们合作这么多年,你这是怎么了?"

"没怎么,只是现在我的工作职责调整了。"王建国的声音依然平静,"疑难病例的会诊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了。"

挂了电话,王建国继续接诊下一个患者。这是一个年轻女性,主诉颈部有肿块。触诊后,王建国判断应该是甲状腺结节,但肿块的质地和边界让他想起了十年前遇到的一例早期甲状腺癌。

以前他会建议患者立即进行细针穿刺活检,甚至会亲自联系病理科安排加急检查。但现在,他只是按照常规流程开出了甲状腺B超的检查单。

"医生,这个肿块会不会是什么坏东西?"年轻女性的眼中充满担忧。

"先做检查,结果出来后再评估。"王建国保持着专业的克制,没有表达任何个人判断,因为超出常规诊疗范围的深度分析,确实不在一个普通主治医师的职责清单上。

中午休息时,王建国在医生餐厅遇到了自己的老搭档,胸外科的张主任。

"建国,听说你被调到门诊了?"张主任坐在他对面,表情有些困惑,"下周那个复杂的食管癌手术,我们还指望你来协助呢。"

王建国放下手中的筷子:"张主任,那种手术应该找孙副主任协助,他现在负责疑难手术的技术指导。"

张主任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王建国会这样回答:"可是你比他更有经验啊,这种高难度手术……"

"经验不代表职责。"王建国淡淡地说,"我现在只负责普通门诊和常规手术,其他事情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

那一刻,张主任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深深地看了王建国一眼,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吃完了饭。

下午的门诊更加忙碌,但王建国严格按照新的工作职责执行,不再主动提供任何超出范围的医疗建议。即使遇到明显需要跨科会诊的复杂病例,他也只是建议患者"找相关科室的专家进一步诊治"。

17:30,门诊结束。王建国收拾好桌上的病历,准备下班。这是他三十年来第一次如此准时地结束工作,没有加班,没有主动查看急诊会诊,更没有关注ICU里那些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

走出医院大门时,夕阳西下,将整座城市染成了金黄色。王建国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种久违的"准时下班"的轻松感。

但在他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清的不安正在慢慢滋长。




06

两周后,王建国的新工作模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节奏。每天准时坐诊,处理30个普通外科号源,17:30准时下班,周末不再主动查房,夜班时也严格按照值班医师的职责范围行事。

这天上午9:45,王建国正在接诊一个胃痛患者,护士小刘急匆匆敲门进来。

"王医生,急诊科请您会诊,有个复杂的腹部创伤。"小刘的脸上带着焦急,"患者情况很危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