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结束与我方的通话不到24小时,转身对媒体宣布“这是重新定位对华关系进程的开端”。他坦承:“出于多种原因,我们很有必要与中国政府重启对话。”
耐人寻味的是,整场表态未提一句“反华”词汇。
因为加拿大深刻体会到,追随美国强硬政策已经让自身承受了不可承受之“痛”的现实压力。
关税战火中的转折点
此前加拿大毫不犹豫紧跟美国脚步,对中国电动车挥舞起100%的高关税大棒,同时对中国的钢铁和铝也追加25%惩罚性关税。
这场被意识形态捆绑裹挟的"关税战"在政治精英眼中似乎是展示联盟忠诚的廉价方式,可现实却迅速抽打脸颊。
中方的精准反制如同手术刀般戳在加拿大的经济软肋之上,尤其是占加出口额超10亿加元关键农产品,比如菜籽油、豌豆、水产品等民生相关、出口依赖性强的支柱性产业成了第一批“爆雷”区。
3月8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公告中:“加方措施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是典型的保护主义做法。”
要知道,中国曾吸纳加拿大90% 的油菜籽出口,当这扇门突然关闭,满载豌豆的货轮最终转向折扣率达35% 的二级市场,而加拿大农业大省萨斯喀彻温的油菜籽价格应声暴跌30%,库存积压超400万吨。
2025年5月的最新民调显示,加拿大农业省份选民对联邦政府处理对华关系的满意度暴跌至18%,创十年新低。西部三省议会连续通过决议,要求渥太华“立即解决中国市场准入问题”。
这场代价昂贵的贸易摩擦也赤裸裸地暴露出加拿大政策独立性弱化的深层悲哀。
在美国对华施压战略框架下,加拿大的选择空间窄如纸缝,经济逻辑被迫让位于所谓“安全逻辑”和“盟友协调”的需要,可跟随美国关税决策的举动表面上寻求了战略一致的姿态,实质上却让加拿大在毫无缓冲地情况下成了大国博弈的前沿冲击点。
眼见对华施压的每一个自以为强硬的姿态,最终都得由自己国民的饭碗来买单,加拿大官员不得不硬着头皮直面现实。
务实外交下的权衡利弊
这场通话既是卡尼就任总理后的首次中加领导人对话,也是中加因贸易战冰封关系三年来的最高层级直接沟通,算是创造了历史。
期间,卡尼总理办公室急于抛出“接触重要性”与“加强多领域对话”的口号,刻意营造一种主动姿态。而我国高层领导人在通话中强调“中加关系曾长期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列”。
其实,早在巴黎世贸部长会议期间,中加贸易部长已进行试探性接触,并明确设定了“通过协商解决分歧”的基调要求。而其核心诉求就是尽快移除加在自身关键出口商品如农产品和海鲜上的关税重负。
因为遭受重创的农业和渔业产区,恰是卡尼所属政党2025年大选的关键票仓。
卡尼在通话中特别强调“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说明加拿大政府也非常同意,即便在关系冰点,也认可中国市场的磁吸力依然存在。
毕竟仅2017年双边商品贸易额达945亿加元,服务贸易62亿加元,双向投资存量超271亿加元。如果可以毫无忧虑地选择,加拿大政府绝对不愿放弃我国这个香饽饽。
除关税清单外,两国承诺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共同应对芬太尼危机。
据加拿大公共卫生署2025年4月数据,该国阿片类药物过量致死人数同比上升17%,日均死亡达22人。卡尼政府终于意识到,在禁毒议题上,北京的配合比对抗更有效。
双方还同意尽早召开联合经济贸易委员会(JETC)会议。该会议曾在2016年促成两国年贸易额557亿美元的机制,却在关系冰冻期间几乎停摆,如今它的重启,为解决贸易争端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加常态化沟通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加关系解冻进入技术性操作阶段,
不过,加拿大政府必须明白,中方不会因为一场通话、一次表态而轻信所谓立场的调整,而是基于对方接下来具体行动的兑现程度来评估其真实走向。
毕竟这次加拿大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时机,恰在2025年6月5日中美领导人通话后的24小时内。前脚特朗普向媒体称赞中美通话“取得非常积极的成果”时,渥太华后脚嗅到了贸易战氛围松动的信号,立即来电。
不过,这种一边需要在敏感领域,比如所谓人权等问题上继续附和美国的腔调,另一边又在贸易经济生存线上急切寻求中方松绑的分裂状态,注定使其难以建立一种真正具有长远眼光和独立自主的对华关系路径。
真心换真心,但倘若虚情假意,拥有庞大市场、成熟产业链和战略定力的中国,也拿的出应对中等国家政策摇摆上的有力手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