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无意识地寻求或制造与创伤经历相似的关系动力

分享至

PTSD无意识地寻求或制造与创伤经历相似的关系动力。

PTSD患者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无意识地寻求或制造与创伤经历相似的关系动力。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对他们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探讨PTSD患者无意识地寻求或制造与创伤经历相似的关系动力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心理动力学视角:无意识的戏剧重演

重复以求掌控

弗洛伊德最初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指出,创伤经历打破了心理保护屏障,导致个体被无法整合的强烈情感和记忆碎片所困扰。 强迫性重复可视为一种无意识的尝试,通过主动“导演”相似的情境(即使痛苦),个体潜意识希望这次能“改写结局”——获得掌控感、预测感,避免最初创伤中那种彻底的、毁灭性的无助和失控。这是一种对无力感的防御性反击。

“熟悉的地狱”优于“未知的天堂”: 从客体关系角度看(如费尔贝恩),即使“坏客体”(施虐者、忽视者)的关系模式是痛苦的,它也构成了个体核心的、可预测的内在关系世界图景。重复这种熟悉(尽管痛苦)的模式,提供了一种扭曲的安全感和连贯性,避免了完全未知的、可能更可怕的(被无意识感知到的)关系真空。个体与“坏客体”的关系模式,成为了其认同感的一部分。

重复以求修复与连接

创伤经历中的关键人物(施虐者、未能提供保护的照料者)及其互动模式被内化,形成内在的“坏客体”关系配对(如“无助的受害者-强大的迫害者”、“不值得爱的孩子-拒绝的照料者”)。 个体无意识地在新关系(或情境)中扮演熟悉的角色(通常是受害者角色),深层动机是希望这次“坏客体”能变成“好客体”——希望这次迫害者能停止伤害、冷漠者能给予关爱、旁观者能伸出援手。这是一种对修复早期关系破裂、获得从未得到的确认(“这不是我的错”、“我是值得被爱的/保护的”)的深切渴望。重复是为了“召唤”一个不同的、治愈性的回应,以修复内在破碎的客体关系。

忠诚与连接: 对某些人来说,重复与施虐者相似的关系模式,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忠诚表现(尤其在儿童期创伤中),或是维持与早期重要客体(即使有害)心理连接的方式。放弃这种模式可能意味着内在客体的“死亡”和更深的孤独。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