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研究生,我和老婆每月给他生活费8000,他瞒着我们两年当了爸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陈志远,你给我解释清楚!"

陈建国握着手机,声音在出租屋里炸响。

他的儿子抱着一个两岁的小男孩,脸色惨白如纸。

小男孩怯生生地看着这个陌生的老爷爷,小手紧紧抓着陈志远的衣服。

"爸爸..."小男孩奶声奶气地叫了一声。

这一声"爸爸",彻底击碎了陈建国最后的幻想。

他省吃俭用给儿子每月8000块钱生活费。

他以为儿子在大学里专心读研究生。

可眼前的一切,让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嘲笑他的愚蠢...



陈建国今年52岁,在县城的建材一条街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店铺。店面不算宽敞,但货物齐全,主要卖水泥、钢筋、瓷砖这些建房装修用的材料。虽然生意算不上红火,但这些年下来,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还算踏实。

妻子王淑华在县医院当护士,已经干了二十多年。她性格温和细心,在医院里人缘很好,同事们都叫她"华姐"。夫妻俩一个管外,一个管内,日子虽然普通,但很安稳。

两口子最大的骄傲就是儿子陈志远。这孩子从小学习就好,小学时年年拿三好学生,中学时是班长,高中时更是考进了县里最好的重点中学。大学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学的是材料工程专业。去年更是一口气考上了研究生,成了整个县城的焦点。

"建国啊,你家志远真争气!"邻居李大妈每次在楼下遇到陈建国都要夸上几句,"我们这一片,就数你家孩子有出息!人家现在可是研究生了!"

"就是就是,"旁边卖菜的王婶也会凑热闹,"我家那小子就知道玩手机,看看人家志远,多有前途!"

每当这时候,**陈建国脸上总是笑开了花,心里美滋滋的。他经常对人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在大城市读书,花销大是应该的。咱们这一辈子就指着孩子了。"

确实,从陈志远读研究生开始,陈建国夫妇每个月都会在1号准时给儿子转8000块钱生活费。这个数目对于他们这样月收入加起来也就一万多的工薪家庭来说并不轻松,有时候遇到淡季,陈建国还得找朋友借点钱周转。但两人从来没有怨言,他们觉得这是投资,是为了儿子的未来。

"别的咱给不了孩子,但不能让他在同学面前丢脸。"这是陈建国的口头禅。

王淑华更是把儿子当成了心头肉。她每天晚上七点钟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陈志远打电话。这已经成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志远,今天吃什么了?有没有好好吃饭?"

"天气预报说要降温了,你那边冷不冷?要不要妈给你寄点厚衣服过去?"

"学习累不累?身体要紧,别太拼命了。"

"导师对你怎么样?同学们都好相处吗?"

王淑华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她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对儿子的关爱却是无微不至的。每次打电话,她都要叮嘱半天,从吃饭睡觉到学习生活,方方面面都要过问一遍。



一开始,陈志远还会耐心地和母亲聊上半个小时甚至更久。他会详细地告诉母亲今天吃了什么,上了什么课,和同学做了什么。王淑华听着儿子的声音,心里暖洋洋的。她总觉得,只要能听到儿子的声音,一天的疲惫都能消散,再辛苦都值得。

陈建国虽然不像妻子那么细腻,但对儿子的关爱一点不少。每次转账的时候,他都会多转个几百块,说是让儿子买点好吃的补补身体。有时候看到新闻说大学生生活困难,或者听到别人家孩子要钱,他还会主动给陈志远打电话,问要不要再多给点钱。

"爸,够了够了,我又不是什么富二代,花那么多钱干嘛。"陈志远每次都会这样回答,声音里带着一些无奈,但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激。

"你在外面不容易,该花的就花,别省。"陈建国总是这样回应,"爸妈省点没关系,就怕你在外面受委屈。"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快两年,一家人都很满意这种状态。陈建国夫妇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儿子在大城市里好好读书,将来肯定有出息。而陈志远虽然人在外地,但通过每天的电话,一家人的感情反而更加深厚了。

但从今年春天开始,情况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陈志远接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以前王淑华一打电话,基本上响三声就能接通。现在经常是打了好几遍才接通,有时候甚至直接挂断,过了很久才回拨过来。

"妈,刚才在图书馆呢,手机静音了,不方便说话。"

"妈,我正在做实验,导师在旁边,不能接电话。"

"妈,刚才在开会,学生会的事情,挺忙的。"

**每次接通电话,陈志远总是有各种理由解释为什么不能马上接电话。**而且通话时间也越来越短,以前能聊半小时,现在往往十分钟就匆匆挂断。

王淑华每次听到这些,心里虽然有些失落,但也能理解。毕竟儿子读研究生,学业繁重,社交活动多,没时间陪家人聊天是正常的。她安慰自己:"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这是好事。"

**可是陈建国却觉得有些不对劲。他虽然没读过大学,但也知道学习再忙,总不至于连和家里说几句话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几次偶然接通电话的时候,背景里总有嘈杂的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这种安静的地方。

"志远,那边怎么这么吵?你不是说在图书馆吗?"陈建国有一次忍不住问道。

电话那头停顿了一下,然后陈志远有些慌张地说:"哦,是旁边在装修,声音有点大。我换个地方接电话。"

过了一会儿,背景音确实安静了一些,但陈建国总觉得儿子的声音听起来有些不自然。

还有一次,王淑华打电话过去,听到背景里有很多人说话的声音,还有音乐声。

"志远,你在哪儿呢?这么热闹?"

"同学聚会,我出来接电话的。"陈志远匆忙解释道。

"这么晚了还聚会?明天不用上课吗?"

"周末嘛,放松一下。妈,我先挂了,同学们在等我。"

陈建国当时也没多想,年轻人聚会是正常的,周末放松一下也能理解。**但随着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他开始觉得有些异常。**每次打电话,儿子那边不是在聚会就是在忙别的事情,很少有安静的时候。

更让陈建国疑惑的是,陈志远最近开始经常要钱。

那是三个月前的一个晚上,陈志远突然打电话来。

"爸,我这个月钱不够用,能不能再给我转点?"



"怎么不够用?我们每个月给你8000呢,在我们县城,一家三口都够用了。"陈建国有些意外。

"最近要买几本专业书,都是英文版的,特别贵。还有一些实验器材,导师要求我们自己买。"

陈建国虽然心疼钱,但想到是为了儿子的学业,还是没多想就转了2000块钱过去。

"够不够?不够爸再给你转。"

"够了够了,谢谢爸。"

可接下来的几个月,陈志远要钱的频率越来越高,每次都是不同的理由。

这个月说要交会议费,参加学术会议需要注册费。下个月说要买电脑,说原来的笔记本太慢了,影响学习效率。再下个月说要交培训费,导师推荐了一个短期培训班,对找工作有帮助。

每次陈志远开口要钱,理由都很充分,陈建国也不好意思拒绝。他总想着,儿子从小到大都很懂事,从来不乱花钱,既然开口要钱,肯定是真的需要。

但王淑华开始有些担心了。作为母亲,她的直觉告诉她,儿子的变化有些异常。不只是要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的状态都变了。

以前陈志远打电话回来,声音总是很轻松,会和她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和同学的相处,甚至会抱怨几句食堂的菜不好吃。但现在打电话,儿子的声音总是很紧张,说话也很匆忙,好像总有什么急事在等着他。

作为医院的护士,王淑华见过太多病人和家属,她对人的情绪变化很敏感。她觉得儿子现在的状态不太对,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对。

为了搞清楚儿子的花销情况,王淑华决定去银行查一下陈志远的消费记录。**她和儿子用的是同一家银行,而且当初办卡的时候她是副卡持有人,可以查询详细的消费情况。

那天下午,王淑华下班后直接去了银行。工作人员很热情地帮她打印了最近三个月的详细消费记录。

拿到单子后,王淑华仔细地看了起来。起初一切都很正常,餐厅、超市、书店、网购,这些都在她的预料之中。但接下来的一些消费记录让她皱起了眉头。

除了正常的生活支出外,还有很多让她意想不到的消费:婴幼儿用品店、药店、医院,而且金额都不小。

"母婴生活馆,消费金额1280元。"

"爱婴岛婴幼儿用品专营店,消费金额650元。"

"康泰药房,消费金额380元。"

"人民医院挂号费及药费,消费金额220元。"

这样的消费记录还有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王淑华越看越糊涂,儿子一个大学生,买这些东西干什么?

当天晚上,王淑华忍不住给儿子打电话询问。

"志远,你在婴幼儿用品店买什么?"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陈志远说:"帮同学买的,他女朋友生孩子了,我帮忙代购一下。"



"那药店呢?买这么多药干什么?"

"也是帮同学买的,你知道的,现在大家都爱网购,但有些东西网上买不到,让我帮忙在实体店买一下,然后寄给他们。"

"医院呢?你生病了吗?怎么不告诉妈妈?"

"没生病没生病,就是体检,学校要求的。妈你别担心,我身体好着呢。"

王淑华虽然有些疑惑,但儿子的解释听起来也算合理。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喜欢互相帮忙,儿子从小就乐于助人,帮同学买点东西也说得过去。而且学校要求体检也是正常的。

但陈建国听了妻子的话,心里的疑虑更深了。他觉得这些解释虽然听起来合理,但总有些说不出的违和感。一个学生帮同学买婴幼儿用品?而且还这么频繁?这不太像是偶尔帮忙的样子。

"你是不是想多了?"陈建国试图安慰妻子,但他自己心里也打鼓。

接下来的一件事,彻底打破了两人的平静。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王淑华刚从医院下班回家。她像往常一样给儿子打电话,想问问他午饭吃了什么,有没有好好休息。

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接通的时候,陈志远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慌张。

"妈,怎么了?"

"没什么事,就是想问问你吃饭了没有。"王淑华说道。

"吃了吃了,刚吃完。"

王淑华正想继续问下去,突然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婴儿的哭声。哭声很清脆,很近,就像是在陈志远身边。

作为护士,王淑华对婴儿的哭声太熟悉了。她在产科病房工作过,对不同月龄孩子的哭声都很了解。这个孩子听起来应该有一两岁了,而且哭得很有力气,不像是生病或者不舒服的哭声。

"志远,那边怎么有小孩哭?"王淑华敏锐地问道。

电话那头安静了几秒钟,然后陈志远有些结巴地说:"啊...是邻居家的孩子,隔壁在装修,他们暂时住我这边。"

"哭得这么近,是在你房间里吗?"

"不是不是,就是隔音不好,我换个地方接电话。"

电话里传来脚步声,然后背景音变得安静了一些。但王淑华总觉得那个婴儿的哭声离得太近了,不像是邻居家的孩子。

"隔壁装修?你不是说住的是学校附近的公寓吗?那种地方会让邻居带着孩子住你那里?"王淑华继续追问。

"妈,你想哪去了,就是...就是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临时住几天。"陈志远的声音越来越不自然,"我这边有点事,先挂了啊。"

还没等王淑华说什么,电话就被挂断了。

王淑华拿着手机,心里五味杂陈。她重新回想刚才的对话,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子的声音明显很紧张,而且那个孩子的哭声真的太近了,就像是在同一个房间里。

当天晚上,王淑华把这件事告诉了陈建国。

"你是不是想多了?"陈建国试图安慰妻子,"可能真的是邻居家的孩子。"

"不对,"王淑华摇摇头,"我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对声音很敏感。那个孩子的哭声就在他身边,绝对不是隔壁房间传来的。"

"那你觉得是怎么回事?"

王淑华沉默了一会儿,说出了自己心里最担心的猜测:"会不会是...志远在外面遇到什么麻烦了?"

从那以后,王淑华开始更加留意儿子电话里的背景声。**她发现每次通话,陈志远那边总是很嘈杂,而且经常能听到婴儿的声音。有时候是哭声,有时候是咿咿呀呀的声音,还有时候能听到有人在哄孩子。

更奇怪的是,这些声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每次打电话都能听到。

"这孩子到底在干什么?"王淑华心里越来越不安。

陈建国也开始注意到妻子说的这些异常。有一次他主动给儿子打电话,刚接通就听到背景里有女人的声音在说话。

"志远,那边有女孩子?"陈建国开玩笑地问道。

"没有没有,是电视声音。"陈志远匆忙解释。

"听起来不像电视啊,挺真实的。"

"爸,我这边信号不好,先挂了。"

电话又被匆忙挂断了。

夫妻俩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儿子的异常行为。他们发现,除了电话里的怪异背景音,陈志远的作息时间也变得很奇怪。

以前王淑华晚上七点打电话,陈志远通常都有时间聊天。现在这个时间点打过去,他总是很忙,说在外面吃饭或者有别的事情。反而是很晚的时候,比如晚上十点或者十一点,他会主动打电话回家,但通话时间很短,说几句就挂了。



正常的学生应该晚上早点回宿舍休息,他怎么这么晚还在外面?"陈建国疑惑地说。

王淑华也觉得儿子的生活规律很异常。她想起自己年轻时读书的时候,即使再忙,晚上也会早点回宿舍,和舍友聊聊天,看看书。陈志远现在的作息时间,更像是...更像是有家庭的人。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王淑华自己都吓了一跳。但她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儿子的种种异常行为,如果用这个角度来解释,似乎都说得通了。

"不会的,志远才25岁,他不会做这种事的。"王淑华在心里安慰自己。

但疑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消除。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夫妻俩都在有意无意地观察儿子的异常。

王淑华甚至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可能性。她想到儿子可能是被人骗了,可能是在外面打工赚钱,可能是...她不敢想下去。

陈建国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很担心。他开始回想这两年来儿子的所有异常表现,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特别是那些莫名其妙的花销。一个研究生,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为什么总是在婴幼儿用品店消费?为什么电话里总有孩子的声音?

有一天晚上,夫妻俩终于忍不住了,决定坐下来好好谈谈这件事。

"建国,我觉得志远可能遇到什么事了。"王淑华开门见山地说。

"我也觉得不对劲,"陈建国点点头,"他的各种表现都很异常。"

"你说会不会是...他在外面..."王淑华欲言又止。

"你想说什么就说,现在不是顾虑的时候了。"

王淑华深吸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猜测:"会不会是他在外面有了女朋友,而且...而且那个女朋友有孩子?"

陈建国听了,整个人都愣住了。这个可能性他也想过,但不敢确定。

"如果真是这样,那些婴幼儿用品的消费就说得通了。"陈建国沉思着说,"还有电话里的背景音,还有他要这么多钱..."

"可是他为什么要瞒着我们?"王淑华不解地问。

"可能是怕我们反对吧。"

夫妻俩越分析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但他们也不敢确定,毕竟这只是猜测。

"要不我们去看看他?"王淑华提议道。

"他肯定不同意的,每次我们提出去看他,他都说学业忙,不方便。"

"那就不告诉他,直接去。"

陈建国沉思了一会儿,最终点了点头。他们确实需要亲眼去看看,儿子到底在干什么,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

为了不打草惊蛇,王淑华决定想办法打听陈志远的具体住址。她想起医院里有个同事的儿子也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可能能帮上忙。

第二天,王淑华找到了那个同事。

"小李,你儿子不是也在XX大学吗?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我们家志远住在哪里?"

"没问题,我回去问问我儿子。"同事很爽快地答应了。

过了两天,同事给王淑华带来了消息。



"我儿子托朋友打听了一下,你们家志远不住学校宿舍,在外面租了房子。地址是幸福小区六楼603,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两室一厅?他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王淑华更加疑惑了。

"这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想要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吧。"

王淑华谢过同事,心里的疑虑更深了。一个学生租两室一厅的房子,而且还不在学校附近,这确实很异常。

当天晚上,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陈建国。

"两室一厅?"陈建国也很意外,"他租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而且花销肯定不少。"

"我觉得我们必须去看看了。"王淑华坚定地说。

"好,我们明天就走。"

当天晚上,陈建国夫妇连夜收拾行李。王淑华一夜没睡好,脑子里总是想着各种可能性。儿子到底遇到了什么事?为什么要租这么大的房子?为什么要瞒着家里?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就赶到火车站,买了最早的票。坐在火车上,王淑华心情复杂,既担心儿子遇到了麻烦,又害怕发现什么不愿意看到的真相。

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儿子所在的城市。

找到幸福小区并不难,这是一个有些老旧的居民区,环境一般,但交通还算方便。看着这个有些破旧的小区,王淑华心里更加不安了。儿子为什么要住在这种地方?

他们在小区门口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里住的大多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有很多年轻的小夫妻,还有不少带着孩子的家庭。

"这个地方...确实比较适合家庭居住。"陈建国若有所思地说。

站在六楼603门前,陈建国夫妇都有些紧张。他们不知道敲开这扇门后,会看到什么,会面对什么样的真相。

王淑华深吸一口气,对丈夫点了点头。无论如何,他们都要知道儿子到底怎么了。

陈建国深吸一口气,举起手准备敲门。



就在这时,门里传来了婴儿的哭声,还有一个女人在哄孩子的声音。

"宝宝乖,不哭不哭,爸爸马上就回来了。"

夫妻俩对视一眼,都愣住了。

这个声音很年轻,不是陈志远的声音。

紧接着,他们听到了儿子熟悉的声音:"我来抱抱他,你去休息一下。"

王淑华感觉心跳快要停止了。

儿子的声音,婴儿的哭声,还有那个陌生女人的声音...

陈建国咬咬牙,重重地敲响了房门。

门内顿时安静下来,像是所有声音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过了好一会儿,里面才传来陈志远有些颤抖的声音:"谁啊?"

"开门!是我!"陈建国大声喊道。

门内又是一阵沉默。

王淑华能听到里面有人在小声说话,还有急促的脚步声。

几分钟后,门才缓缓打开。

然而,当陈志远出现在门口,怀里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时,陈建国夫妇彻底惊呆了...

那一瞬间,时间仿佛静止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