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成为无数人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
然而,那场考试却创下了中国高考历史最低的录取率,仅为4.8%。
尽管多年后人们发现当时的试卷难度较低,甚至有人戏称“小学生都会做”,但为何录取率如此之低?
这背后,又有着怎么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真相呢?
“仓促而伟大”的高考重启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公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
那次会议成为恢复高考的关键转折点。
8月6日下午,会议讨论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的热点问题上。
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特殊时期的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刚刚将方案送出上报高层。
那一决定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对,大家纷纷揭露推荐制度的弊病,主张立即恢复高考。
其中,推荐上大学最大的弊端是,当时主要看成分,对学术水平和知识储备考量较低,那就意味着那些上大学的很多人,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会后,邓公深思熟虑后,终于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追回此前上报的报告,恢复高考考核录取制度。
10月12日,国家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从决策到实施仅用了44天时间,这在当时堪称“教育界的闪电战”。
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恢复高考的消息进行了报道,并提出了“广开言路,早出人才”的口号。
同年12月,在政治表现以及家庭成分不再限定考生资格的情况下,570万考生冲进高考考场,其中有不少人为此改变了人生。
值得注意的是,1977年高考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13个年级同场竞技,这在我国教育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存在。
由于高考中断了11年,实际上有从1966届到1977届共12个年级的中学生一起竞争。
如果加上当时允许部分1978届优秀高中生提前参加高考,实际上有13个年级的同学一同走入考场。
正因如此,那年的考生年龄十分特殊,涵盖了13岁到37岁不等,堪称历史之罕见。
试卷为什么很简单?
关于1977年高考试题的难度,后来人在看那场考试的试卷时直呼, “简单到小学生都会”。
其实那一认知,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要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评价,脱离了当时的特定环境都是没有意义的。
从试题内容来看,1977年的试题确实比现在的高考要基础得多,但那并不意味着当年的考生觉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