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陈舒音以9岁的年纪,成功跨入湛江最好的高中。
三年后,她走进高考考场,成绩出来后,她高出一本线135分,被浙江大学医学系录取,成为那一年年纪最小的本科生。
彼时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神童标签满天飞,人们都说:“这真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如今,当年那个被闪光灯追逐的陈舒音已经20岁了,她又过的怎么样呢?
跳级这件事,在家长眼中是赌,在老师眼中是例外,但对陈舒音来说,却只是一个选择。
陈舒音从不满足于眼前的教材,小学她只读了一年便提前进入初中就读,期间全靠自学完成所有课程。
没有人逼她学,反而是她自己,把阅读当作日常,把解答难题当作乐趣。
而且,她非常珍惜时间,一分钟都不愿意浪费,但神童的成长,从来不止有顺风顺水。
刚进初中那会儿,陈舒音的成绩一度跌出年级300名开外。
她确实太小了,也确实不适应,别人笑她死读,她却不说话,回家就用便签本写学习计划,按五分钟一次逼自己追赶进度。
一直以来,都没人给她灌鸡汤,没人夸她了不起,是她自己选择了往前走,所以必须自己承担背后的重量。
几个月后,陈舒音成功杀回年级前列。
那年夏天,陈舒音递交了直接参加中考的申请,又一次被人质疑太心急了。
可此时陈舒音已经学完全部课程,反问老师:“我已经准备好了,为什么不能试?”
那一年,她9岁,中考全市第13名,被湛江二中实验班破格录取,从此全国知道了这个名字。
当然,跳级不等于成长快进,反而越往前走,她越需要在被打破的年龄层中找回自己的位置。
到了高中,陈舒音依旧是年纪最小的,但她不像一般的学术孤岛那样,她没有被孤立。
陈舒音总是主动去找老师提问,遇到不懂的问题从不含糊。
有老师说:“她提问的方式很像在做手术,结构清晰、逻辑缜密、不放过细节。”
这种近乎执拗的求知欲,撑起了她与年龄不相称的学习密度。
她明确地说,自己想读医,要做医生。
高考前,陈舒音也曾焦虑过,失眠、胃痛、焦躁,她统统都经历过。
可她的父母没有说:“你不能失败”,而是说:“没考好也没关系,你还有很多年。”
于是,她松了口气,最终考出了超出一本线135分的好成绩,被浙大录取。
比起喜极而泣,她更像是终于抵达了预设的目的地,她从不追赶别人的期待,只对自己的轨道执念得近乎顽固。
12岁的大学生,本该是镁光灯的宠儿,但在浙大的校园里,陈舒音很快“消失”了。
她不玩微博,不发抖音,不上热搜,也从来不接受采访,也不出现在天才追踪的热帖里。
她做的事情非常具体也非常沉默。
泡图书馆,进实验室,跟着导师做课题,参与临床实习,她正在走完本硕连读的8年路径,主攻方向是癌症研究。
导师对她的评价是,聪明、稳重、内驱力强、不浮躁,她不是高分机器,而是有清晰自我认知的研究者。
她和大众对“神童”的想象完全不同,她不热衷展示,不标榜苦读,也从不主动讲我有多特别。
她只是把成为医生四个字,作为行动指南,一步步实践。
这个时代太容易制造标签感,但陈舒音拒绝被绑定。
她知道,真正的成长是要藏在日常里的,不是所有优秀都需要被张扬,也不是每一条走过的路,都要开灯照明。
陈舒音身上的特质,或许正是这个社会急需理解的一种慢热能力。
我们总喜欢给孩子下定义,这个是神童,那个是学渣,我们爱听爆点,爱看翻车,喜欢一夜成名,也期待一落千丈。
我们并不擅长处理一个“不起眼地厉害”的人。
可她用八年时间做了一件事,沉默地学、冷静地选、专注地走,没有被焦虑裹挟,也没有被名利迷失。
跳级不是捷径,而是对时间节奏的重新分配,高分不是资本,而是能力的副产品。
陈舒音早就明白这些道理,也选择了不解释。
所以她可以从天才少女平稳转型为医学研究者,可以不回应质疑,却依旧坚定生活。
陈舒音让我们重新意识到,成长,不是一个声音越来越大的过程,而是一个人,逐渐懂得如何面对世界、不被裹挟、不被标签消解的过程。
其实,这个时代的少年,常常在标签里迷路,而陈舒音却告诉我们,真正的自我不是被赋予的,是被守住的。
最强的天赋,不是跑得比别人快,而是清楚自己要去哪里,并一直走着,不问掌声,不计得失。
那样的人,不需要喧哗,就已经足够耀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