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心安即是归处》中写过:"缘分最是奇妙,亲人之间的聚散离合,也自有其轨迹。"
《增广贤文》里那句"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到六十,走过大半辈子才发现,连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也可能在岁月里渐渐走散。
胡适先生曾说,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面对渐行渐远的亲情,与其揪着不放,不如学会与生活和解。老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有些渐行渐远的缘分,不如就坦然放手。
一、学会接纳"亲情变淡"的现实:岁月的洪流里,有些散场是注定的
古人常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年轻时总以为兄弟姐妹是一辈子的依靠,到老了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像《红楼梦》里写的"飞鸟各投林",贾家兴盛时兄弟姐妹朝夕相处,败落之后也各自飘零。六十岁往后,有人忙着含饴弄孙,有人痴迷游山玩水,生活重心不一样了,联系自然就少了。
老家的王大爷总爱念叨:"小时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挤在土炕上,如今过年都凑不齐一桌。"可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人生常态?就像候鸟南飞,到了时节自然要各奔东西。老辈人说"树大分枝,儿大分家",兄弟姐妹各自成家立业,生活圈子不同,想法也会产生隔阂,感情淡了实在正常。
与其执着于过去的亲密无间,不如接受现实。就像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写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学会与变化共处,才是六十岁该有的通透。放下对亲情的执念,反而能让自己活得轻松些。
二、守好属于自己的生活圈:不比、不等、不问,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六十岁后,兄弟姐妹之间最忌讳互相攀比。有人子女事业有成,有人却为儿孙操心,要是总盯着别人的生活,难免心里不平衡。就像《菜根谭》里说的:"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放下比较,才能守住内心的安宁。
"不等"也很重要。别总等着兄弟姐妹主动联系,也别指望困难时一定有人伸手相助。就像老话讲的:"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与其苦苦等待,不如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跳跳广场舞、养养花,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好,比什么都实在。
"不问"更是一种智慧。别去打听兄弟姐妹的家长里短,也别随意评判别人的生活。《论语》里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守住边界,反而能避免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少些追问,多些理解,关系反而能更长久。
三、不抱怨、不揭短,保有善良与体面:血脉亲情,留三分余地是慈悲
老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即便兄弟姐妹之间有了矛盾,也千万别翻旧账、戳痛处。就像《弟子规》里讲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记着对方的好,才能让关系不至于彻底破裂。即便感情淡了,至少还留着一份体面。
遇到分歧时,不妨学学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少些抱怨,多些宽容。有人可能觉得兄弟姐妹亏待了自己,但计较太多只会让自己更痛苦。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保持善良,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即便感情回不到从前,至少还能在逢年过节时问声好。这份血脉相连的情分,就像陈年的老酒,即便不再日日品尝,偶尔想起也是温暖的。就像古人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保持适当的距离,反而能让这份亲情细水长流。
六十岁后的人生,就像秋天的落叶,虽然不再葱郁,却自有一番韵味。面对渐行渐远的兄弟姐妹,与其黯然伤神,不如学会接纳、放下和释怀。就像苏轼在《定风波》里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体面,往后的日子照样能过得有滋有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