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90年的那个深夜,整个弄堂都静悄悄的,只有张建国家厨房里传出压抑的争吵声。
"你疯了!李美华,我们辛辛苦苦攒的这点钱,你就想往水里扔?"张建国压着嗓子,但还是掩饰不住愤怒。
"建国,你就是胆子小!我叔叔什么时候骗过我们?"李美华眼中含着泪,手里紧紧攥着那张浦东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桌上的煤油灯忽明忽暗,照着那张薄薄的纸片。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张看似普通的合同,会彻底改变这个普通教师家庭的命运。
01
1988年秋天,上海。
"妈,今天学校又催学费了。"18岁的张晓东放下书包,脸色难看。
李美华正在补贴家用做针线活,听到这话手一抖,针扎进了手指。
"又要钱?不是刚交过吗?"
"是杂费,还要85块。"张晓东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85块,对这个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张建国在区中学教数学,月工资68块;李美华在小学教语文,52块。
全家四口人,每月120块钱要维持所有开销。
"你爸呢?"李美华咬着牙问。
"在给隔壁老刘家孩子补课。"
张建国为了多挣点钱,每天放学后都要给学生补课,一次5块钱,一个月下来能多挣50块。
![]()
但即便如此,家里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
晚上十点,张建国才疲惫地回到家。
看到妻子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做针线活,心里一阵难受。
"美华,别做了,伤眼睛。"
"不做不行啊,晓东又要交学费了。"李美华头也不抬,"建国,你说我们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张建国默默地拿出小本子开始记账。
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要详细记录。
"咱们现在存了多少钱?"李美华停下手中的活。
"2万7千块。"张建国合上本子,"都是这十几年一分一分攒下来的。"
"十几年才攒了这么点,"李美华叹气,"等晓东上大学,晓华也要上高中,这点钱够干什么?"
正说着,15岁的张晓华从房间里出来倒水。
孩子明显听到了父母的对话,默默地又回了房间。
那一夜,夫妻俩都睡不着。
张建国盯着天花板,心里盘算着家里的开支,李美华翻来覆去,想着孩子们的未来。
但没想到转机来得那么突然。
一个周末,李美华的叔叔李大伯突然登门拜访。
![]()
李大伯在区政府规划局工作,平时很少来往,这次却显得很神秘。
"美华,建国在吗?我有重要事情要说。"李大伯环顾四周,压低声音。
"他去菜场了,马上回来。大伯您先坐,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李美华有些紧张.
"不是坏事,是天大的好事,你知道浦东吗?"李大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
"知道啊,就是浦江东边那一片农田。"
"很快就不是农田了。"李大伯神秘地笑了,"浦东要大开发了,这是内部消息,还没有正式公布。"
李美华一脸茫然:"大伯,您说的开发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建成新的商业区,比外滩还要繁华。"李大伯展开文件,"你看,这是规划图。整个陆家嘴都要建高楼大厦。"
这时张建国买菜回来了。
听李美华简单介绍后,他皱着眉头坐下。
"大伯,您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李大伯直入主题:"我有个朋友手里有块地的使用权要转让,就在陆家嘴核心位置。现在要价2万8千块,等开发起来,这块地至少值50万!"
张建国和李美华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震惊。
02
"50万?"李美华声音都变了,"大伯,您没开玩笑吧?"
"我什么时候和你们开过玩笑?"李大伯认真地说,"这个机会千载难逢,错过了就没有了。"
张建国冷静地问:"大伯,您怎么确定浦东一定会开发?万一政策变了呢?"
"不会变的,这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的。"李大伯很肯定,"我在政府部门工作这么多年,这种消息不会有假。"
"那为什么您的朋友要卖掉?既然这么值钱。"张建国继续追问。
李大伯有些不耐烦:"他急需用钱,而且开发需要时间,不是所有人都等得起。"
"我们需要考虑一下。"张建国谨慎地说。
"考虑什么?机会就在眼前!"李大伯站起身,"我告诉你们,已经有好几个人在打听这块地了。你们再犹豫,就被别人抢走了。"
李大伯走后,张建国和李美华陷入了沉默。
"建国,你觉得这事靠谱吗?"李美华小声问。
"我不知道。"张建国摇头,"2万8千块,这是我们全部的家当啊。"
"可是如果是真的呢?50万啊,我们一辈子都挣不到50万。"
"如果是假的呢?我们就血本无归了。"
这天晚上,夫妻俩商量到深夜,也没有结果。
一个说风险太大,一个说机会难得。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美华开始四处打听关于浦东的消息。
她发现确实有传言说要开发,但具体什么时候、怎么开发,谁也说不清楚。
"美华,你这几天总是心不在焉的,在想什么?"同事小王问她。
李美华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有人说浦东要大开发,让我们买地投资。"
"投资?"小王瞪大眼睛,"你们老师也搞投资?那不是投机倒把吗?"
"现在改革开放了,做生意不算投机倒把了。"
"话是这么说,但是风险很大的。"小王摇头,"我劝你们还是算了,老老实实教书不好吗?"
回到家,李美华把同事的话告诉了张建国。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张建国有些生气,"这种事情就是投机,我们是人民教师,不能做这种事。"
"什么投机?现在国家都鼓励致富了。"李美华也来了脾气,"你就是思想保守,不敢冒险。"
"我是为了这个家好!"张建国提高了声音,"万一钱没了,孩子们怎么办?"
两人越说越激动,最后不欢而散。
![]()
这样的争论持续了一个多月。
李美华越来越相信这是个机会,张建国却越来越觉得风险太大。
1990年1月,李大伯又来了。
"怎么样?考虑得如何?"
"大伯,建国他还是不同意。"李美华有些沮丧。
李大伯看了看张建国:"建国,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我担心这2万8千块钱打水漂。"张建国直接说出了心里话。
"不会的,我保证。"李大伯拍着胸脯,"要是真有什么问题,我来承担责任。"
"大伯,您怎么承担?"
"如果投资失败了,我赔偿你们的损失。"
听到这话,李美华眼睛一亮。
但张建国还是摇头:"大伯,不是我不相信您,是这个风险真的太大了。"
李大伯有些生气:"建国,机会不等人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那就没有吧。"张建国的态度很坚决。
李大伯失望地走了,临走前留下一句话:"你们再考虑一个月,过了这个期限,这个机会就真的没有了。"
03
李大伯走后,家里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李美华开始和张建国冷战,两人除了必要的家务事,几乎不说话。
这种状况持续了半个月,连两个孩子都感觉到了不对劲。
"妈,您和爸爸是不是吵架了?"晓华小心翼翼地问。
"没有,妈妈和爸爸在讨论一些事情。"李美华勉强笑了笑。
"是不是因为钱的事?"晓东也凑过来,"如果是我们上学的钱不够,我可以不上大学。"
"胡说!"李美华声音突然提高,"你们必须上学,这是我们家唯一的希望。"
看到妈妈激动的样子,两个孩子都不敢再问。
2月的一个晚上,李美华终于忍不住了。
她趁孩子们睡觉后,主动找张建国谈话。
"建国,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张建国放下手中的作业本:"你想怎样?"
"我想投资那块地。"李美华直接说出了心里话,"建国,这真的是个好机会。"
"我不同意。"张建国的态度还是很坚决,"我们不能拿全家的身家去赌博。"
"这不是赌博,是投资。"李美华有些激动,"你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为了几十块钱斤斤计较,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们的生活怎么了?虽然不富裕,但也饿不死。"
"饿不死就够了吗?"李美华眼中含着泪,"建国,我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
看到妻子哭了,张建国心软了一下,但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美华,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风险真的太大了。"
"风险?什么事情没有风险?"李美华擦干眼泪,"我大伯在政府工作,他的消息能有假?"
"消息不假,但是不见得我们就能赚到钱。"
两人又开始争论,这次比以前更激烈。
"张建国,你就是胆小怕事!"李美华终于爆发了,"别人都在想办法致富,就你抱着那点工资不放。"
![]()
"我胆小怕事?我是为了这个家考虑!"张建国也火了,"万一那钱没了,我们全家喝西北风?"
"那你说怎么办?我们就一辈子穷下去?"
"我们不穷!"
"不穷?看看我们住的地方,看看我们穿的衣服,看看孩子们的学费我们都要东拼西凑!"
两人越吵越凶,最后惊动了邻居。
"小声点,孩子们都睡了。"隔壁的老太太敲墙提醒。
夫妻俩这才意识到声音太大,但谁也不愿意先服软。
第二天,张建国去上班时,发现同事们看他的眼神都有些异样。
"老张,昨晚你们家挺热闹啊。"隔壁班的老师调侃道。
张建国很尴尬,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中午回家吃饭时,李美华连饭都没做。
"我去食堂吃。"张建国说完就出门了。
这种冷战状态持续了一个星期。
家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两个孩子都不敢大声说话。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晚上,矛盾彻底爆发了。
起因是晓东又需要交学费。
"妈,学校让交下学期的学费,120块。"晓东怯生生地说。
李美华正在织毛衣,听到这话手一抖,毛衣针差点戳到手。
"又要钱?"
"是的,后天就要交。"
李美华看向张建国:"你来处理。"
张建国从抽屉里拿出存折,算了一下:"取120块,还剩2万6千8百块。"
"2万6千8百块。"李美华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建国,你知道如果我们投资那块地,这些钱能变成多少吗?"
"李美华,你别又开始了。"张建国有些烦躁。
"我必须说!"李美华站起来,"我们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什么机会?那就是个陷阱!"
"陷阱?我大伯会害我们?"
"我没说你大伯害我们,但是投资就是有风险的!"
04
两人又开始激烈争吵。
这次比以前更凶,甚至开始相互指责。
"张建国,你就是没出息!"李美华彻底失控了,"一辈子就知道抱着那点死工资,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
"李美华,你疯了!"张建国也怒了,"为了那点钱,你连家都不要了?"
![]()
"什么叫不要家?我这是为了这个家的未来!"
"未来?把钱扔到水里去叫未来?"
争吵越来越激烈,两个孩子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
邻居们又开始敲墙。
"够了!"李美华突然冲向抽屉,拿出了存折,"我自己去投资!"
"你敢!"张建国一把抢过存折,"这是我们全家的钱!"
"凭什么不让我用?我也挣钱养家!"
"你要是敢动这笔钱,我们就离婚!"
"离就离!反正跟着你也没出息!"
就在这时,张建国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他冲向厨房,抓起了菜刀。
"李美华,你要是敢动那笔钱,我就砍死你!"
李美华吓傻了,抱着存折浑身发抖:"建国,你疯了吗?"
"我没疯!那是我们全家的命!"张建国握着菜刀,眼睛通红,"2万8千块打了水漂,我们全家都得死!"
邻居们听到动静,都跑出来看热闹。
有人已经准备报警了。
两个孩子也被吓哭了,晓华跪在地上求父母别吵了。
看到小儿子哭得稀里哗啦,张建国终于冷静下来。
他放下菜刀,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抱头痛哭。
"我们家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李美华也被吓得不轻,但她还是紧紧抱着存折不放。
这一夜,全家人都没睡好觉。
第二天一早,李大伯突然出现在门口。
他显然听说了昨晚的事情。
![]()
"美华,建国,你们这是干什么?为了钱要命不要?"
"大伯,我们......"李美华有些羞愧。
"算了,这事就这样吧。"李大伯摆摆手,"我不勉强你们了。"
听到李大伯要放弃,李美华急了:"大伯,不是的,我还是想投资。"
"美华!"张建国警告性地看着妻子。
"建国,你听我说。"李大伯坐下来,"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是这个机会真的难得。要不这样,我们折中一下,你们拿一半的钱出来投资,怎么样?"
"一半?"张建国皱眉,"那就是1万4千块?"
"对,这样风险小一点,你们也容易接受。"
李美华摇头:"1万4千块不够买那块地。"
"可以买一部分。"李大伯解释,"那块地可以分割转让的。"
张建国陷入了沉思。
1万4千块确实比2万8千块风险小一些,万一真的亏了,还有一半钱保底。
"建国,你考虑一下吧。"李美华恳求道,"就当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看到妻子哀求的眼神,想到孩子们不断增加的学费压力,张建国的心开始动摇了。
"如果真的亏了怎么办?"
"不会亏的。"李大伯再次保证,"大不了我来赔偿你们的损失。"
05
经过几个小时的商量,张建国终于松口了:"好吧,但是只能拿1万5千块,不能再多了。"
"为什么是1万5千?"李美华问。
"因为那块地要1万8千块才能买到有价值的部分。"李大伯解释,"1万5千块可以买到大部分。"
就这样,在1990年3月,经历了几个月的家庭风暴后,张建国夫妇终于做出了决定:拿出1万5千块钱投资浦东的土地。
签合同那天,张建国的手一直在抖。
"美华,如果这钱真的没了,我们这辈子就完了。"
"不会的。"李美华握住丈夫的手,但她心里也在打鼓。
1万5千块,这是他们大半辈子的积蓄。
如果真的打了水漂,这个家就真的完了。
投资后的第一年,浦东开发的消息正式公布,张建国兴奋得一夜没睡。
从那以后,他养成了每个周末骑车去看地的习惯,但看到的总是同样的景象,一片荒田。
![]()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孩子们相继上大学,学费、生活费让这个家庭捉襟见肘。
"建国,要不我们把那块地卖了吧?"李美华愁眉苦脸地看着账本。
"再等等,都等了这么多年了,不能半途而废。"张建国咬牙坚持。
邻居们通过买房、炒股发了财,经常在张建国面前炫耀。
每次路过那块荒芜的土地,他都会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进入新世纪后,浦东发展加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他们的地依然没有动静。
儿子晓东大学毕业要买房结婚,女儿晓华也需要钱,家人开始质疑这个投资。
"爸,都12年了,会不会我们的位置不太好?"儿子的话像刺一样扎在张建国心里。
2008年金融危机,2010年世博会,2013年自贸区成立...每一次大事件都让张建国燃起希望,但他们的地始终在规划之外。
退休后,张建国有了更多时间关注那块地,几乎每月都要去看一次。
"建国,21年了,我们已经是老人了。"李美华劝丈夫放弃。
"不行,我就不信这块地永远不会升值。"张建国比妻子更固执。
房价暴涨暴跌,股市起起落落,经济形势变化莫测,但那块地就像沉默的老朋友,静静地陪伴着他们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30年。
到了2019年,张建国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可能我们的位置真的不好。"
2020年春天,张建国收到了一份来自浦东新区土地管理部门的通知。
"建国,你看看这是什么?"李美华拿着通知书,脸色发白。
张建国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通知内容。
看完后,他的手也开始发抖。
通知书上写着:由于历史档案整理,发现张建国名下的土地使用权证明存在程序问题,需要重新进行确权登记。
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手续,土地使用权将被收回。
"这是什么意思?"李美华不太明白。
"意思是说,我们当年买的那块地,手续可能有问题。"张建国苦笑,"现在政府要重新审核,如果证明不了是我们的,地就没了。"
"怎么会这样?当年不是都办好了手续吗?"
"当年的手续现在看来不够规范。"张建国叹了口气,"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比较混乱。"
第二天,夫妻俩赶紧去了土地管理部门咨询。
"张先生,您这个情况确实比较复杂。"工作人员看了他们的材料,"当年的转让程序不够完善,缺少一些必要的文件。"
"那怎么办?"李美华急了。
![]()
"需要找到当年的相关证人,证明这次转让的真实性。另外,还需要原土地使用者的确认。"
张建国心里一沉:"原土地使用者?那个人我们都不认识,只是通过我朋友介绍的。"
"那就需要您朋友协助联系了。"
06
回到家,张建国赶紧给李大伯打电话。
但电话里传来的消息让他们绝望了。
"建国,不瞒你说,当年帮你们联系土地的那个人,早在十年前就去世了。"李大伯在电话里说,"他的家人也都搬走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那怎么办?没有他的签字,我们的地就保不住了。"
"这个...我也没办法。当年我只是中间介绍了一下,具体的手续我也不清楚。"
挂了电话,张建国坐在沙发上发呆。
30年的投资,难道就要这样打水漂了?
"不行,我们必须想办法。"李美华比丈夫更着急,"这块地现在肯定值很多钱,不能就这样没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夫妻俩开始四处打听,想找到当年的相关证人。
他们跑遍了当年那个人住过的地方,询问了所有可能知情的人,但都没有收获。
眼看着政府规定的期限越来越近,两人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儿子晓东打来了电话。
"爸,我遇到大麻烦了。"晓东的声音听起来很焦急。
"怎么了?"张建国心里一紧。
"我看中了一套学区房,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房主突然说有其他买家愿意加价,要我今天晚上就交齐全款,否则就卖给别人了。"
"那你交啊。"
"爸,我差80万。银行贷款还在审批,但房主不愿意等了。"晓东的声音都快哭了,"如果买不到这套房,孩子就进不了好学校。您那块地,能不能先卖了救救急?"
张建国愣住了:"卖地?可是现在手续还有问题..."
"爸,我打听过了,就算手续有点问题,也有人愿意收购。浦东的地现在很抢手。"
夫妻俩对视一眼,都很为难。
一边是30年的投资可能血本无归,一边是儿子的燃眉之急。
"要不...我们先看看能卖多少钱?"李美华试探着问。
"我已经联系过了,有个做土地买卖的,他们出价300万,立马就能交易。"晓东说。
"300万?"张建国被这个数字震惊了。
当年的1万5千块,现在竟然能卖300万?
"是的,爸。而且他们说手续问题他们来解决,我们什么都不用管。"
张建国考虑了一下:"那...好吧。为了孙子的教育,这地卖了也值得。"
第二天上午,晓东带着一个叫陈老板的人来到家里。
陈老板四十多岁,看起来很精明的样子:"张叔,您的地我了解过了,位置不错。300万,现金交易,今天就能办完手续。"
"这么快?"李美华有些不敢相信。
"现在办事效率高。"陈老板笑道,"合同我都准备好了,您看看没问题就签字。"
张建国戴上老花镜,仔细看合同条款。
虽然有些地方不太懂,但主要内容很清楚:300万元收购他们的浦东土地,款项当场支付。
"爸,您赶紧签吧,房主那边还等着呢。"晓东催促道。
张建国拿起笔,手还是像30年前一样在抖。
但这次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激动。
30年的等待,虽然不是预期的结果,但300万也算是个不错的回报了。
就在他准备在合同上签字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大声的喊话声:
"张建国!张建国在家吗?"
张建国从窗户往下看,发现楼下停着几辆车,有人拿着大喇叭在喊。
![]()
"建国,好像是找你的。"李美华也听到了。
夫妻俩赶紧下楼。
"您就是张建国先生吗?"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迎上来,"我是浦东新区拆迁办的李主任。"
"拆迁办?"张建国一头雾水,"我们住的这里要拆迁吗?"
"不是这里,是您在浦东的那块地。"李主任笑着说,"我们今天是专门来找您的。"
"我们的地?"李美华也凑过来,"我们的地要拆迁?"
"是的。根据最新的城市规划,您那块地的位置要建设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政府决定征收那块地,给您相应的补偿。"
张建国夫妇面面相觑,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
07
"但是...我们的地现在还有手续问题没解决......"张建国犹豫地说。
"手续问题?"李主任翻了翻手中的文件,"我们这里显示您的土地使用权是合法有效的啊。"
"真的?"
"当然是真的。我们征地之前都会仔细核查产权的。"李主任肯定地说,"您的那块地,面积大约800平方米,按照现在的补偿标准......"
李主任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正式的征收补偿通知书,递给张建国:"您看看这个。"
张建国伸手接过那张纸,小心翼翼地戴上老花镜,眯着眼睛仔细端详起来。
开始他神色还算平静,只是眉头微微皱着,可当目光落到补偿金额那一栏的数字时,脸色刷地一下变白,手一哆嗦,"啪"的一声,老花镜从鼻梁上滑了下来。
他整个人猛地向后退了几步,脚下一个趔趄,险些一屁股摔坐在地上,嘴里不住地倒抽着凉气:"我的老天爷...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