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广西61岁阿姨不顾劝阻,苦找43年前的初恋,见面时阿姨崩溃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您都这个年纪了,还折腾什么?”韦志明放下茶杯,眉头紧锁地看着母亲。

“什么叫折腾?”韦雅秋轻抚着手中泛黄的照片,“我只是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

“那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人家说不定早就……”

“不准说这种话!”韦雅秋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我心里有数,他还活着。”

邻居陈婆婆在一旁劝道:“雅秋啊,志明也是为你好。不过话说回来,人这一辈子,总得为自己活一回。”

1

2000年春天的桂林,桃花盛开的季节。

61岁的韦雅秋正在收拾老房子,准备搬到儿子在南宁给她买的新房。当她翻开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时,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静静地躺在角落。



日记本很薄,封面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1957年夏”。

韦雅秋的心脏突然剧烈跳动起来,她用颤抖的手打开日记,一张黑白照片从中飘落。照片上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清秀青年,穿着白色衬衫,眼神清澈而坚定。

时光仿佛倒流到了43年前。

那是1957年的夏天,韦雅秋18岁,在桂林师范学校读书。她品学兼优,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心中的班花。

那个炎热的午后,她独自到象鼻山下的新华书店买教科书,遇到了正在翻阅《诗经》的林墨涵。

“姑娘,你也喜欢古典文学?”林墨涵温和的声音让韦雅秋红了脸。

“我……我是师范学校的学生,需要学这些。”韦雅秋低声回答。

“师范学校好啊,教书育人是最高尚的职业。”林墨涵笑着说,“我是北大中文系的,暑假回家探亲。”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开始了他们的相识。林墨涵博学而风趣,韦雅秋聪慧而纯真。他们一起游览桂林山水,在漓江边谈论诗词歌赋,在月圆之夜畅想未来。

“雅秋,等我大学毕业,就回来娶你。”林墨涵在临别前夕,深情地握着韦雅秋的手说道。

“我等你。”韦雅秋含着眼泪点头。

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57年秋天,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林墨涵因为在学校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被打成了右派分子。韦雅秋接到他匆忙写来的最后一封信:

“亲爱的雅秋,为了你的前途,请忘记我。我已不再是那个可以给你幸福的人。愿你平安喜乐,早日找到真正的幸福。”

从此,林墨涵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没有任何音讯。韦雅秋托人打听,才知道他被发配到内蒙古接受劳动改造。



家里人知道这件事后,韦雅秋的父亲暴跳如雷,母亲哭天抹泪。

“你要是敢跟那个右派分子有任何联系,就别认我这个父亲!”父亲当着全家人的面,把韦雅秋珍藏的那些书信全部烧掉。

在巨大的压力下,韦雅秋被迫接受了家庭安排的婚姻。

1958年春天,她嫁给了纺织厂的工人韦建国。韦建国是个老实人,对她很好,但韦雅秋的心里始终有一块地方,属于那个在内蒙古草原上的身影。

2

婚后的日子平淡而忙碌。韦雅秋在纺织厂工作,韦建国在机械厂上班,1965年他们有了儿子韦志明。

韦雅秋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会想起那个夏天,想起林墨涵温和的笑容和深情的诺言。

1985年,韦建国因病去世,年仅47岁。

韦雅秋悲痛欲绝,不仅因为失去了一个好丈夫,更因为心中那份无法言说的愧疚。她知道自己从未真正爱过韦建国,尽管他是一个值得爱的好男人。

丈夫去世后,韦雅秋独自抚养20岁的儿子。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照顾家庭中,直到1995年从纺织厂提前退休。

而在遥远的内蒙古,林墨涵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20年。

草原上的风沙磨砺着他的意志,繁重的劳动消耗着他的青春。但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也从未忘记过桂林的那个女孩。



1978年,林墨涵终于等来了平反的消息。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39岁的中年男人,满头白发,面容憔悴。

他选择留在呼和浩特的一所中学任教,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

进入19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希望。林墨涵多次托人到桂林打听韦雅秋的消息,但始终没有结果。

有人告诉他,当年那个师范学校的女学生早就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有人说,她可能已经不在人世。

每一次的失望都像刀子一样割着林墨涵的心,但他从未放弃过寻找。

3

2000年春天的那个下午,韦雅秋手捧着林墨涵的照片,眼泪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43年了,她终于又看到了这张熟悉的面孔。

“妈,您怎么了?”儿子韦志明刚好下班回来,看到母亲哭得梨花带雨,连忙上前询问。

韦雅秋赶紧擦干眼泪,将照片藏在身后。“没事,就是想起你爸了。”

但韦志明已经看到了那张泛黄的照片。“妈,这个人是谁?”

韦雅秋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告诉儿子真相。她详细讲述了1957年那个夏天的故事,讲述了她和林墨涵的初恋,以及后来的离别。

韦志明听完后,脸色变得非常严肃。“妈,那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您现在都61岁了,还想这些干什么?”

“我只是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韦雅秋轻声说道。

“人家说不定早就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就算没有,经过这么多年,您觉得还能回到从前吗?”

韦志明的话很现实,但韦雅秋内心深处那团火焰并没有熄灭。她开始关注报纸上的各种寻人启事,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恰好这时,邻居陈婆婆来串门。陈婆婆是韦雅秋的老朋友,知道她年轻时的一些往事。看到韦雅秋的神情,陈婆婆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

“雅秋啊,是不是想起什么人了?”陈婆婆关切地问道。

韦雅秋点点头,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我想找到他,就算见不了面,知道他平安就好。”



陈婆婆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拍拍韦雅秋的手。“人这一辈子,总得为自己活一回。你为家庭付出了这么多年,现在儿子也大了,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

但韦志明坚决反对。“妈,您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我爸的不尊重。再说,万一遇到骗子怎么办?万一那个人已经不在了怎么办?您承受得了这种打击吗?”

韦雅秋明白儿子的担心,但心中的执念越来越强烈。她开始悄悄地进行寻找工作。

4

2000年6月,韦雅秋开始了她的寻找之旅。她首先想到的是登报,于是在《桂林日报》和《广西日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

“寻找林墨涵,男,193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届学生,桂林人。如本人或知情者见此启事,请联系……”

启事刊登后,韦雅秋每天都守在电话旁,但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任何音讯。

她又想到了当年的老同学。韦雅秋联系了几个还在桂林的师范学校同学,请她们帮忙打听林墨涵的消息。

有一个叫李秀英的同学记得林墨涵,她说:“那个小伙子很有才华,当时你们俩走得很近。后来不是出了事情吗?听说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通过李秀英的介绍,韦雅秋联系到了当年和林墨涵一起在书店工作的张师傅。张师傅已经80多岁了,但记性还很好。

“林墨涵那个小伙子我记得,很有礼貌,读书多。1957年出事后,他的家人都受到了影响,后来搬走了。听说是发配到内蒙古改造去了。”

这是韦雅秋得到的第一个确切消息。她兴奋不已,立即开始联系内蒙古的相关部门。

现实比她想象的更困难。内蒙古地域辽阔,当年接受劳动改造的右派分子有很多,档案资料也不完整。

韦雅秋写了无数封信,打了无数个电话,大多数都石沉大海。

7月的一个傍晚,韦雅秋终于接到了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一个电话。对方是当地党史办的工作人员老王。

“韦同志,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们查到了一些线索。确实有一个叫林墨涵的右派分子1957年被分配到我们这里,但是……”老王的声音有些沉重。

“但是什么?”韦雅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据档案记录,这个人1966年在一次修水渠的工程中遇到意外,已经……”

电话那头传来嘟嘟的忙音,韦雅秋手中的话筒重重地掉在了地上。

那一夜,韦雅秋哭了整整一晚。陈婆婆守在她身边,不断地安慰着她。“雅秋啊,也许是同名同姓的人呢?你不要太难过。”

但韦雅秋几乎已经绝望了。她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是否有意义,是否应该听儿子的话,安安静静地度过余生。

正当韦雅秋准备放弃的时候,命运再次转折。8月的一个早晨,她习惯性地翻看《人民日报》,在寻人启事栏目中看到了一条让她心跳加速的消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